您的位置:控制工程论坛网论坛 » CE休憩园 » 如何科学全面地看待SCI

wodeng985

wodeng985   |   当前状态:在线

总积分:56  2024年可用积分:0

注册时间: 2014-12-17

最后登录时间: 2015-06-16

空间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如何科学全面地看待SCI

wodeng985  发表于 2014/12/17 13:57:08      780 查看 0 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机阅读

文章来源于网络:sci翻译 http://www.biomedworld.com.cn/ SCI以其独特的引证途径和综合全面的科学数据,通过大量的引文进行统计,然后得出某期刊某论文在某学科内的影响因子、被引频次、即时指数等量化指标来对期刊、论文等进行排行,被引频次高,说明该论文在它所研究的领域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被国际同行重视,学术水平高。 由于SCI收录的论文主要是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领域,所以SCI指标主要适用于评价基础研究的成果。而基础研究的主要成果的表现形式是学术论文,所以,如何评价基础研究成果也就常常简化为如何评价论文所承载的内容对科学知识进展的影响E.Garfield教授曾利用SCI1968年的数据进行过大规模的引文统计,成功地预测了196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的人选便是这方面的一个很好的例证。自从我国引入SCI进行科研绩效评价之后,我国的科研评估的方法发生了深刻的变化,逐步由科学家同行评价(主观方法)转向与国际接轨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评估体系-文献计量法(客观方法)〔1〕。利用文献计量指标和引文分析,客观评估科研机构和科学家的学术水平、科研绩效。SCI已成为我国科研绩效评价中必须提到的一个重要指标,影响巨大。 关于SCI是否是评价尺度的问题,许多专家都有不同的见解,认为仅以SCI进行论文评价有失偏颇,如文献〔4,5〕提到的,多数科学家认为还是要用由有真正研究能力的科学家同行进行同行评议作为评价指标,他们的根据是各学科都有自己的特点,即使是同一领域,不同的研究方向也可能存在很大的差异,研究工作只有同行最清楚,才能进行评价,而不应由外行来评价。  文献〔4,6〕认为,SCI适合于宏观评价,如对某一科研单位、某一地区的综合科研实力的评价,科研领域里的战略性研究的制定等。同行评议则适合于微观评价,也即对每位科研人员的科研水平、实力的评价。  在我国运用SCI进行评价时有绝对化、简单化的倾向。比如,我们只注重一个科学家1年内有几篇SCI文章,而不问SCI文章的引证率如何,更不考虑该文是得到了国际同行的赞赏还是批评,这就然导致发文的数据压力,导致基础研究的肤浅化,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国内有很多的高校、研究机构、科研管理部门甚至将在SCI源刊上发表文章与职称评定、学术奖励、申请博导资格等挂钩〔7〕;硕、博士毕业生必须以该校的名义有论文在SCI源刊上发表,否则暂不授予学位〔5,8〕;学生在选择导师时,也将是否容易出论文作为主要因素〔5〕;还有的甚至伪造SCI检索证明〔1〕,使SCI评价进入一种误区。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将SCI奉若神明,过分强调SCI收录是一种片面化的行为。由于文献计量学理论的局限性、国际数据采集的不完整性、以及统计方法的不全面性,都会使SCI价出现这样那样的缺点和不足。虽然论文被SCI收录通常意味着该文学术水平较高,但论文未被SCI收录并不意味着该论文的水平就低。可能是由于某些原因,如:SCI数据库未收录刊载该论文的期刊、该刊的语种非英文、刊物未严格按国际惯例编辑、论文未用英文撰写、文章本身的写作不规范、作者不了解SCI源刊的范围等等〔9〕。这并不违背加菲尔德的文献集中定律,即,"其余少数被引用文献分散在大量期刊上"。我们应该认识到SCI作为美国的一种出版物,它首先是为美国的经济社会服务的,它反映的是美国的科学研究方向,由于各国国情不同、研究领域、研究方向的不同,因此,不能以它作为全球的评价标准。事实上,欧洲一些国家评价科研绩效时也仅只是把SCI收录作为一个参考指标,而不是唯一标准。由于它对非罗马字及非英语国家的文献收录相对较少,所以完全依此来评价就会带来一些偏差。过分强调SCI收录会引起科研中的短期行为,不利于科研创新精神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1楼 0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