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控制工程论坛网论坛 » PLC与PAC » OPC接口使用技巧

瑞雪照丰年

瑞雪照丰年   |   当前状态:在线

总积分:4510  2024年可用积分:0

注册时间: 2007-02-01

最后登录时间: 2016-01-14

空间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OPC接口使用技巧

瑞雪照丰年  发表于 2007/2/12 9:38:14      1092 查看 1 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机阅读

OPC接口使用技巧
OPC接口是由OPC基金会制定的,基于DCOM技术的,用于控制系统软件之间进行数据通讯的接口规范。由于其开放性和高效性,现在已被广泛应用于自动化控制领域及生产信息管理中。紫金桥软件遵照OPC接口规范实现了相应接口,大大增加紫金桥软件的开放性。在使用OPC接口驱动时,由于配置参数或者运行环境设置不当,可能达不预期的效果,有的甚至影响控制系统的稳定性。下面根据实际工作经验介绍一些OPC接口使用技巧:

认真阅读OPC Server使用手册
在使用OPC接口进行数据采集时一定要先阅读OPC Server的使用手册或在线帮助,因为在通讯时使用的OPC服务器名称(ProgID)及进行DCOM配置时使用的组件名称通常是由OPC Server软件提供商自己定义的,我通常会从使用手册或在线帮助上获得相关信息。

有的OPC Server是不支持在线浏览的,通讯时使用数据项(连接项)是按着一定规范定义的,这时我们也需要阅读使用手册或在线帮助获得相关信息。例如,在从老的OPTO22系统采集数据时,它是不支持在线浏览的。通过在线帮助我们知道它的数据项定义如下所示:

ControllerName[RefreshGroupName]:ItemType.ItemName[start-end].Field.BITn

并且在数据项字义时要填写访问路径(”OPTO_MDS_0”)。控制器名、刷写组名、项类类型等信息我们要通过控制系统竣工资料或OPTO22的组态工程中查找。

正确配置采集周期
由于不同的OPC Server能够支持的最快采集周期是不同的,因此在实施数据采集时我们要根据OPC Server所能提供的最嘉采集速度进行配置。大部分的OPC Server支持的采集周期不是连续的,如果我们设置的采集周期是服务器不支持的采集周期,OPC Server会使用与设定周期相近的固有周期进行通讯调度。

通讯量控制
在通常情况下建议使用异步方式进行通讯,因为在这种方式下客户端程序获得数据由OPC Server根据数据变化情况主动发送的,具有较高的通讯效率。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能会遇到这样的问题:与实时数据库通讯的控制系统运行负荷较满,如果不对通讯量进行控制就可能影响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在通过APP NODE的OPC Server读取TDC3000系统的数据时就愚到过类似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议使用同步方式或单组同步方式执行数据采集,在这两种通讯方式下我们可以通过调整每组采集的数据项数及采集周期来控制通讯量。

注意服务器特殊限制
在使用OPC接口进行数据通讯时还要注意一些OPC Server的特殊限制,有的对可以连接客户端数有限制,有的对最多可访问的数据项数有限制,有的则是对每组包含的数据项数有限制。对于这些有特殊限制的服务器,如果不能正确配置通讯参数或者购买相受权,将产生通讯错误或只能采集部分数据。对于有访问客户数目限制的OPC Server,如果达到最大客户数,我们要重新购买受权增加允许访问客户数。对于有访问数据项数的OPC Server最好的方法也是重新购买受权增加允许访问数据项数,但也可以接口中提供的“单组同步”方式来增加可采集的数据点数。“单组同步”通讯方式是以牺牲通讯速度为代价的,并且在这种方式下不能进行数据回写(从客户端更新服务器的数据)。对于每组有数据项数限制的OPC Server则比较好处理,只要在接口设备定义时,将限制个数填写到“每组项数”即可。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通过DCOM配置实现分布式通讯
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出于安全或运行环境的考虑不能将数据采集程序与OPC Server安装在同一台计算机上,这时我们就需要利用OPC的DCOM属性实现数据采集程序与OPC Server之间基于网络的分布式通讯。DCOM技术是自NT4.0系统以后,由操作支持的一种组件间跨计算机间的通讯技术。在实现组件时只要遵照COM规范定义接口,当服务端和客户端程序分布在不同的计算机上时,只要对服务端及客户端的DCOM属性进行相应配置就可以通过网络实现远程通讯。DCOM配置在不同的操作系统上配置方法不同,除了在Windows XP SP2系统外,其它系统即可以用指定用户进行通讯,也可以用匿名方式进行通讯。关于DCOM配置过程这里就不详细说明了,可以参考《紫金桥OPC服务器及接口》文档。

1楼 0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