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全球化IT系统
--—访美国艾默生电气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查尔斯·彼得斯
2005年11月10日,美国艾默生(Emerson)电气公司高级执行副总裁查尔斯·彼得斯(Charles Peters)前来北京参加全球商业科技领导媒体论坛。本刊对其进行了专访。
信息周刊:中国目前已经成为艾默生全球第二大市场,收入接近100亿人民币,3年以前,艾默生进行了在当时看来中国最大的一笔收购,买下了华为的电气系统服务,接下来的日子,你期待艾默生有怎样的发展?
Charles Peters:未来将更加激动人心。目前,我们在中国采购价值10亿美元的产品,雇用15000名员工。我们正在努力将我们的工程师队伍从1200人扩大到2000人,并且建立一个高效的业务机构在全中国范围销售我们的产品。除了处理业务运营问题,我还负责中国的IT事务。艾默生希望能在中国建立的IT系统能达成两个目标,一是更加符合全球化的标准,使业务带来的价值更加增值;二是让客户更加满意,从而在竞争中脱颖而出。
信息周刊:是不是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你在演讲中提出了一个非常大胆的观点,尽量购买国际级的软件,因为本地的小公司往往不能及时更新他们的技术,很难跟上日后企业的大规模扩张?你产生这种看法的原因是什么?
Charles Peters:这方面我们有切身的经验教训。艾默生集团在全球150多个国家拥有60多家分公司、3500家工厂和销售处。在长达40年的时间里,我们曾经拥有45个不同品牌的超过100个的ERP软件,最后我们发现,我们只能使用一家公司提供的软件,在全球搭建一个统一的信息平台以有效管理全球业务。4年前我选择了甲骨文,这个决定现在被证明是正确的。我认为,中国公司要想在全球化的市场提高竞争力,最好去找那些国际级的软件公司,艾默生的经验表明使用本地小公司的软件得不偿失。
信息周刊:除此之外,你还提出了一个与潮流截然相反的观点,中国中型公司应该改造业务流程去适应世界级的软件系统,而不是通过改造软件去适应他们的业务流程。这个说法听起来好像不太合乎常理?
Charles Peters:在中国市场,很多软件商都声称能为企业提供定制化的服务,以适应企业的流程,但实际上结果并不如人意。我觉得,不要太看重你的流程会不会被改变,稍微折衷一下并不见得是件坏事。比如我们采用了“Oracle in a Box”的解决方案,这是甲骨文为客户提供的一种特别版的标准化产品,你所需要的只是去改变你的业务方法。实际上,我们相信,新的流程比原来的一些流程更好。当然,甲骨文也在系统中提供了一些灵活性,根据每个业务不同,我们在一个基准进行微调。我建议企业在选择供应商时,不要只把眼光放在成本上,你更应该考虑的是软件的前瞻性。
另外,像SAP、甲骨文等国际厂商开发和设计的软件,融合了很多企业非常好的经验,这对想走向全球化的企业也有增值效应。
信息周刊:众所周知,中国市场的商业环境格外复杂和独特,你如何看待中国市场的复杂性?这对IT系统又提出了怎样的要求。
Charles Peters:在我看来,中国地大物博,地区差异十分明显;有时候做事情不得不依靠深层次关系。
在中国建立信息系统是一个特别复杂的任务。但是,如果企业通过信息系统及时获得准确而有效的信息,就可以获得格外大的竞争优势。另外,信息系统能帮助企业完善流程和分工,这也是非常大的价值。
信息周刊:能谈谈艾默生如何利用信息系统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吗?
Charles Peters:我们花了8年的时间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原材料信息系系统。最近的两年里,我们在艾默生推广了一个软件,叫做Vendavo。这个软件可以纪录包括报价、订货和销售活动等每笔交易的情况,通过这个价格管理软件,我们还能从更广的范围查看、分析价格。这为我们带来了很大的收益,尤其是那些每笔交易价格都波动很大的领域。从长期看,我觉得这个系统最大的收益将来自中国。
信息周刊:从以上的谈话可以看出,艾默生的信息系统和业务连接的非常紧密,并且切实地帮助企业降低了成本,提高了效率。对于艾默生来说,这是不是意味着IT部门正在从成本中心向利润中心转变?
Charles Peters:我一直坚信,技术不和商业结合是没有意义的。在对IT部门的认识上,以及IT部门的架构上,我觉得中国企业和美国企业之间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
对于美国企业来说,很多技术知识是每个员工必备的,就像每个人都会用电脑一样。国内的IT部门通常人数众多,因为他们分别要负责硬件、软件、安全等多项技术的应用。而就技术论技术,很有可能就沦为成本中心。在美国,企业的IT部门很可能只有1-2个人,他们的职责就是支持商业应用。通常,技术人员打散分布到各个职能部门,以便更深入地满足业务部门的应用需求。
信息周刊:你曾说到,中国的信息技术产业正在追赶美国和欧洲等发达国家,但是和印度等主要竞争对手相比,还显得不够。为什么?
Charles Peters:这也是我觉得困惑和矛盾的地方。虽然中国在亚洲信息技术服务业中居于领先地位,但英语的应用能力较弱,妨碍了世界一流的大型信息技术服务公司在中国产生。
中国的IT人才教育非常不错,商业基础也很好。据我所知,中国拥有30多个软件中心,不少大学都设置了相关专业,为信息技术产业储备了大量的人才。但是在人才和企业之间,一直缺乏一道桥梁。也就是说没有专业的机构将两者联系到一起。比如甲骨文挑选人时,可能只会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寻找。
我觉得,英语只是问题之一,资源配置是更大的问题。而人才资源显得尤其重要。其实,在中国跨省的范围内可以提供一些机遇,让遍布各地的人才资源在当地的企业中发展作用,帮助企业在更深入、更专业的基础上应用和实施软件系统。
信息周刊:最后请教一个有关您个人的问题:从1975年起,你便作为合作交流学生进入艾默生公司工作,至今30个年头已经过去了。你觉得是什么吸引你在艾默生公司呆了这么长的时间?
Charles Peters:我想,首先是艾默生给我提供了很多机会。其次是来自公司的高度信任感。从19岁进入艾默生开始,我先后负责过公司战略规划、业务单元运营、整合营销和信息技术等多项业务。当我今天站在更高的跨业务层面思考艾默生的发展时,这段丰富的经历使我受益颇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