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控制工程论坛网论坛 » PLC与PAC » 工业控制计算机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之5

强强

强强   |   当前状态:离线

总积分:4136  2025年可用积分:0

注册时间: 2007-08-18

最后登录时间: 2008-03-03

空间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工业控制计算机产业现状与发展策略之5

强强  发表于 2007/10/27 16:54:25      772 查看 2 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机阅读

这都对我国工业控制计算机技术、产业、应用发展起重大促进作用。
1996年,我国工控机市场规模为105-127亿元人民币,其中工业PC机及板卡25-30亿元;嵌入式计算机(含控制器)15-20亿元;PLC规模是15-17亿元;DCS系统15-20亿元;数控系统15-20亿元;进口机电设备配套控制设备约20亿元。
1999年,我国工控机市场规模约为150-190亿元人民币,其中工业PC机及板卡30-40亿元;嵌入式计算机(含控制器)20-30亿元;PLC规模是25-30亿元;DCS系统25-30亿元;FCS系统2-3亿元;数控系统20-25亿元;进口机电设备配套约25-30亿元。
2.2 DCS(集散型控制系统)
由于我国传统产业改造和新建工程项目对DCS的急需,80年代从国外引进了几百套DCS来装备石化、冶金、电力、化肥等企业。我国工业自动化仪表行业同时从国外引进技术,与外商合作合资组装生产国外DCS,并逐步实现国产化。如:我国重庆自动化仪表所和上海自动化仪表所开发的DJK-7500,航天的友力-2000、电子六所的HS1000和HS2000、北京康拓公司的KT6000、天津中环DCS-2001、上海新华XDPS、浙大中控SuperconJX、杭州威盛公司的FB-2000等系列分散型控制系统。上面列举的厂家生产DCS千多台,不少的厂家生产达到相当大的规模,年生产能力上百台,年产值达亿元至数亿元,已具备很强的竞争能力并有很好的信誉。在技术上形成了可初步与国外产品抗衡的产业。现已在国家大型石化、冶金、电力工程为代表的全国各行业千多个典型工程中推广应用。如和利时HS-DCS集散系统从1993年开始生产,截止1999年11月生产200多台,近三年(97、98、99年)均为50台左右,产值1亿元人民币,广泛应用于电力系统,锅炉、热电系统、化工行业、轻工行业,建材行业、冶金行业、变电站、核电站、市政。和利时HS-DCS集散系统代表了我国DCS的水平。
根据化工部信息中心统计,化工行业在1995年就安装DCS446套,1997年达671套,年增长率为22.6%,主要用于化肥189套、氯碱33套、有机化工47套、一般化工52套。
全国1996年DCS市场销售15-20亿元人民币,其中国产DCS约占市场5%(近100套)约1亿人民币。
近年来,采用国产DCS产品的用户上升很快,已占50%左右,表明国产DCS的市场占有相当比例(40%以上)。这一市场年增长率达30%。
国产DCS系统多应用于中小系统,主要领域为:电力37%、化工18zai%、石化11%、轻工8%、建材6%、其他20%。
大系统也有一定应用 如和利时、新华均有多套系统在300MW机组上的应用就是重要标志。
2.3 数控装置
1995年我国国产数控机床(不计经济型)国内市场占有率已降到23%,若按价值计算估计小于10%,还应该指出这23%的国产数控机床约90%以上配备的还是国外的数控系统。上述数控的严峻局面是长期以来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数控系统包括相配套的伺服、主轴驱动单元和电机、长期为少数工业发达国家所垄断。而在冷战时期,其中的高档产品对社会主义国家属战略禁运物资。我国的数控技术长期不能自立。
由于重视了可靠性,由于电子元件集成度提高,采用PC硬件平台,外购件质量提高,工艺装备和质量测试手段和国外水平基本相同,这使我国自主产权的数控系统的质量大大提高,可靠性已达到国外水平产品的可靠性指标已达到近4000小时,接近国际先进水平。
伺服和主轴驱动技术有了很大进展。在“八五”攻关中,攻克了交流全数字伺服和主轴驱动,技术水平赶上了国外,但工程化和产业化进展不理想。因此,与国产数控系统配套仍多数是直流伺服或交流模拟伺服与主轴驱动。在绝大多数的实际生产使用条件,伺服和主轴驱动的品质完全可以等同于国外的交流全数字伺服。但是,与国外已经全部采用交流全数字伺服相比,仍是令人遗憾的差距。亟待在“九五”产业化攻关中努力赶上去。“九五”实现了产业化攻关目标,国产数控机床市场占有率为50%,数控系统占国产数控机床配套需求的50%。产值数控化率已达到20%以上。
1楼 0 0 回复
总共 , 当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