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控制工程论坛网论坛 » 教程与手册 » 精华,,新产品成功的关键:跨越“死亡谷”

shuaijiasheng

shuaijiasheng   |   当前状态:离线

总积分:245  2025年可用积分:0

注册时间: 2007-10-13

最后登录时间: 2007-12-05

空间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精华,,新产品成功的关键:跨越“死亡谷”

shuaijiasheng  发表于 2007/10/25 8:27:03      727 查看 2 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机阅读

对消费者进行分类时,一般人都是根据年龄、地域、收入、职业这些因素来划分,有一位美国经济学家,在研究高科技产品的营销时,别出心裁地根据消费者的消费习性,把消费者分为五种人: 

1.       第一种人是“疯子”,对新产品的追求近乎疯狂,只要有新产品问世,这种人哪怕是倾家荡产也要买来玩一玩,第一种人占的比例大约是2%。

2.       第二种人是发烧友,这类人也比较喜欢新东东,只要是觉得高科技新产品“好玩”,只要自己看中了,一般不在乎新产品的价钱。第二种人所占比例大约是14%。

3.       第三种人是理智者,这种人对新产品非常理智,只有新产品自己确实需要,又实用,操作方便,价钱合理,才会买。第三种人所占比例大约是35%。

4.       第四种人是跟风者,这种人对新产品没有太多主见,看见身边很多人都买的话,他也会跟着买。第四种人所占比例大约也是35%。

5.       第五种人是落伍者,这种人对新产品一般都有一股抵触情绪,总是觉得旧的东西好用,只有当绝大多数人都使用上了新产品时,这种人才会去买“新”产品(这时候,“新”产品已经是“旧”产品了)。第五种人所占比例大约是14%。

    这位经济学家指出,一般的高科技新产品比较容易吸引第一种人和第二种人,但是,新产品成功的关键是能否吸引第三种人,由于前两种人的消费习性和第三种人的消费习性存在很大的差异,所占消费者的比例也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前两种人和第三种人就好像隔着一道巨大的代沟,高科技新产品如果越过了这一条代沟,就能取得成功,否则就会失败。这位经济学家把这道代沟叫做“死亡谷”,他的这一套分类理论就叫做“死亡谷”理论。

    “死亡谷”理论解释了很多高科技新产品面世的时候,开始总是会有一定的反响,过不了多久,就悄无声息了。因为这些新产品往往能够吸引那些“疯子”和一部分“发烧友”,但是吸引不了那些“理智者”。数码相机上个世纪80年代就出现了,折腾了一阵子后,就消失了,因为那个时候的个人电脑没有现在这么普及,注定了那个时候的数码相机跨越不过那一道“死亡谷”(当然后来火起来了)。

    “死亡谷”理论也解释了为什么很多活下来的高科技企业都是后来者,而不是始发者。因为新产品出来的时候,虽然能够吸引第一种人和一部分第二种人,但是由于新产品刚出来时,易用性往往不是很好,价格也比较高,很难吸引第三种人,因此没能越过这道“死亡谷”,死掉了。而后来者吸取了始发者的教训,在性价比、实用性、易用性方面,都比开始有了很大提高,因此逐渐地吸引了那些“理智者”,最终成功地跨越了“死亡谷”。现在中国大的门户网站,是1998年才创立的,比早期的中国互联网企业晚了2、3年,早期创立的那些互联网站,都是一些很专业的技术论坛,或者是很少更新的“新闻”网站,加上那时候网民较少,只能吸引数量很少的IT技术人员,最终这些网站没能跨越那一道“死亡谷”,在春天来临的前夕死掉了。中国的网吧也是一样,那些特别“有眼光”的人,很早就在中国一些高校周围开了网吧,但是这些网吧早期都是惨淡经营,绝大部分网吧也是没有熬到QQ的流行,就关门了。是QQ和联众挽救了中国的网吧事业。

    “死亡谷”理论还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科技产品在退出历史舞台之前,往往会“回光返照”一次,因为这个时候往往还有一些落伍者正在购买。比如2005年就是黑白屏手机“回光返照”的一年。

    了解“死亡谷”理论,对我们应该是有一些帮助的,在设计一个产品时,有没有想过你们的产品能否成功跨越“死亡谷”?你们在设计界面时、在制定文档模板时,有没有想过你们的东西能不能吸引那些“理智者”呢?

1楼 0 0 回复
总共 , 当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