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控制工程论坛网论坛 » CE休憩园 » 《最后的金矿─无限商机在非洲》(1)

瑞雪照丰年

瑞雪照丰年   |   当前状态:在线

总积分:4510  2025年可用积分:0

注册时间: 2007-02-01

最后登录时间: 2016-01-14

空间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最后的金矿─无限商机在非洲》(1)

瑞雪照丰年  发表于 2007/11/29 11:59:38      826 查看 1 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机阅读

 


《最后的金矿─无限商机在非洲》


点击看大图


点击看大图


图片说明:
    连载之一:    投资非洲行业宝典

    2006年1月12日,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对非政策文件>>书,明确指出:“中国政府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中国企业,按照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形式多样的合作方式,与非洲国家共同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此次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的成功举办,再次将非洲各国的注意力吸引至东方,不但各国政府领导人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借鉴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功经验,欢迎中国企业赴非投资,开拓更加广泛的合作领域,连许多国资公司及私营实体也在积极寻求与中国中小企业合作的意向。所以,走进非洲投资,也算是适应时代所需。




图片说明:海尔的广告牌立在非洲大陆

    现在,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使国内资源消耗急剧增加,经济发展与资源短缺的供需矛盾将会一直伴随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全过程。同时,作为世界制造大国,中国一些行业制造的产品以及制造产品的机器均严重过剩,导致国内市场竞争加剧,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形势严峻。在资源非常丰富的非洲大陆,多数国家却普遍缺乏加工和制造能力,若实施走进非洲战略,正好实现经济互补,资源配置,互惠双赢。所以,从长远发展的目光来看,中国企业必须要走出去。



点击看大图
图片说明:在非洲的中餐馆一般属于高档餐厅

    中非经济活动主要以贸易为主体。中国出口到非洲的产品中,很多为传统商品、日用百货消费品,由于物美价廉,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费用,迎合了市场需求,因而广受赞誉和欢迎。然而,随着时间推移,中国商品的大量涌入,一些国家的民众也渐渐滋生出不满情绪。例如,在过去的两年中,南非服装工业已有数千名工人失业,工会组织认为服装工业景况不佳,部分原因是东方廉价的进口商品造成的;据马达加斯加媒体报道,近日又有6家免税工业区的纺织企业关闭停产,导致6000多工人失业,这6家企业把倒闭的原因归咎于2005年1月起实施的全球纺织品贸易一体化,也归咎于来自中国纺织品的竞争;在北非埃及,有关部门负责人也在调查中国制造的廉价鞋子大量进入开罗市场,是否构成倾销问题。其实,部分非洲国家政府现阶段对中国商品的进入已不抱热情,相反,他们急切地希望中国企业来此投资办厂,引进中国的资金和生产技术,带动生产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缓解就业压力,实现本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所以,国人欲在非洲长期发展,应做好投资办实体的心理准备。


 



点击看大图
图片说明:

在非洲的中餐馆一般属于高档餐厅



点击看大图
图片说明:

    中国企业赴非开办实体,一定要做好对目的国投资环境的分析。整体来讲,非洲大陆的政治环境趋于稳定,很多国家在经济方面普遍采取了吸引外资的政策,积极改善投资环境,为中国的投资者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加之中非传统友好的政治关系,这些都是推动中国企业对非洲投资的优势因素,但非洲毕竟有53个国家,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投资环境也相差悬殊。例如,同处南部非洲,纳米比亚在世界银行日前发布的投资环境《Doing  Business  2007:How  to  reform》报告中,被评为非洲国家投资环境最为优越的前三位之一;而对于邻国博茨瓦纳,世界银行《2006年博茨瓦纳投资环境报告》认为,由于博政府各部门间工作脱节,效率低下,以及政府部门内繁文缛节的工作作风和繁琐的工作程序,致使博的投资环境不断恶化,并成为东南部非洲地区引进外资环境最差的国家之一。中资公司进入非洲时,对企业发展潜在的风险和阻力如政局变更、法律滞后,政府出尔反尔、文化差异等多做调研,不要拿非洲的情况与国内比,因为绝大多数非洲国家的投资环境无法与中国相比,它们只能与自己的过去相比较。所以,现阶段投资非洲,水深有鱼,风大浪急;希望与困难并存,机遇和风险同在。


    现在,若有同胞决定进军非洲,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地看待和分析问题,非洲容易做的浅层行业已走过暴利时期,故不能怀有投机、侥幸或一夜暴富的心态来到非洲,也不能被一些过时、夸大、断章取意的信息所误导。例如,网络流行的一篇文章称“中国人在非洲每棵大白菜能卖到五六十元。”事实上颇具讽刺意味的是现阶段中国人在非洲做生意却是:中国人买啥啥涨价,中国人卖啥啥降价。国人购买的多为石油、矿产、木材等资源类产品,这些物资因华商介入价格不断飙升,甚至带动国际价格跟着上涨,而中国个体华商扎堆销售的日用百货品,价格降得惨不忍睹,大家持刀白刃,市场也被搅得硝烟四起。笔者并不否认中国人在非洲,曾经出现过每棵大白菜卖到五六十元的事情或之类商品价格悬殊的现象,这可能是老皇历了;可能是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因短缺出现的昙花一现的假象;可能这种商品属于垄断经营;可能这种商品价格的确高昂,但在这背后却隐藏着看见及看不见的高额成本或高风险投资。退一步讲,对商品利润的狂热追逐是世界各地商人共同的本性,若真出现这种好事,众人就会蜂拥而上,很快把商机荡平,等到你从网上看到时,它已成为一文不值的电子垃圾了。说了这么多,意在告诉国人,个体华商在非洲从事一般商品销售的日子并不好过,形势逼迫后来的中国商人进入非洲时,凭借自己的行业优势,经营专业性强、带点技术的科技产品,拓宽行业范围;或者依据现有的实力和技术开发当地的资源产业,变被动为主动,变劣势为优势,变短期为长期,走上良性发展的轨道。



点击看大图
图片说明:撒哈拉以南的黑非洲终年如春、风景如画

    本书后面归类出一些投资非洲常见的行业及其可行性投资项目,华人在某些行业经营中出现的问题和鲜为人知的事例,给出的建议以及笔者对热门项目背后冷静的思考,商界人士可根据自己的专长参考对号入座的投资项目;特别是书内笔者在实地采访后写下的大量商情类文章,最有参考价值,因为对投资环境的介绍、对节外生枝的描述、对遭遇风险的评估、对后来经商者的寄语等都是中国在非商人吃过教训、挫折、失败等不少苦头得出的经验之谈。其实,对于打算进军非洲的商界朋友来讲,再好的范例加上再好的文章也不可能为你量身打造,但你可以在别人的故事中成长,通过别人真实的创业资历来发现非洲的投资商机,用一双慧眼来收集书内无处不在的信息。好,下面就让我们走进非洲,走进等待开拓的领域,也走进在非华人真实的生活和工作中去。
  


 


 

1楼 0 0 回复
总共 , 当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