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控制工程论坛网论坛 » CE休憩园 » 非洲通史古代卷 一、马拉维王国

瑞雪照丰年

瑞雪照丰年   |   当前状态:在线

总积分:4510  2024年可用积分:0

注册时间: 2007-02-01

最后登录时间: 2016-01-14

空间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非洲通史古代卷 一、马拉维王国

瑞雪照丰年  发表于 2008/4/17 8:35:42      1017 查看 1 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机阅读

 马拉维位于非洲东南部的内陆地区。主要由两大部分组成:一是中南非高原东南部的大部分;二是著名的东非大裂谷的南部,由马拉维湖和希雷河谷地组成。希雷河谷地海拔数百英尺,马拉维高原最高部分海拔8000英尺以上。湖西高原的边缘是一系列台地和断崖,海拔自4000—7000英尺不等。高原上的地势从东向西倾斜,直至成为低地。湖东岸是陡峭的悬崖,利文斯敦山为其顶峰。海拔2500英尺以上的高原占马拉维陆地总面积的3/4。高原与马拉维湖之间的狭长地带是湖滨地区,主要分布于湖的南岸和西岸,宽度为5—10英里,面积约3000平方英里。马拉维湖是非洲第三大湖,长约350英里,宽度从10英里到50英里不等,是希雷河的发源地。复杂的地形决定了马拉维的气候复杂多变,每年的12月到第二年6月为多雨季,其它时间为旱季。年降雨量从25英寸到130英寸不等,平均约45英寸。5%的地区年降雨量低于30英寸(这是旱地耕种的最低雨量)。据研究,马拉维更新世的年降水量在现在降水的50%—150%之间波动①。因此,马拉维无论是高原上的红、棕壤,还是低地的黑壤都适宜于作物发育生长,是富饶的狩猎采集场所。马拉维湖滨和希雷河谷地不仅雨量充沛,土地肥沃,水草肥美,还没有萃萃蝇的滋扰,适宜于农耕和放牧。传统的农作物有木薯、稻子、草米粟、高粱、指米、玉米等。这些都是易种高产的农作物。马拉维湖、马隆贝湖和奇乌塔湖、奇尔瓦湖都为捕鱼者提供了大量的鱼类资源。多变的地形和气候使马拉维的生态系统和自然景观丰富多彩,“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小小的马拉维竟有53个自然区。马拉维的原始居民是卡富拉人,他们住在地穴里,从事狩猎、捕渔,农耕也有一定的发展。约在公元300年左右②,第一批移民进入马拉维,13—16世纪班图人逐渐进入马拉维地区定居、建立国家。马拉维的湖滨地区和希雷河谷地是人口密集的地区;是人种聚集融合的场所和重新进行大规模迁徙的起点;是经济和政治的重心;也是东部、中部和南部非洲文化交流的枢纽。在叙述马拉维古代史之前,我们首先应当弄清楚“马拉维”(Malawi)一词的含义。从语源学来看,关于马拉维词义的传说有三种:第一种传说认为,马拉维是契奇瓦语中“火焰”(fire flame)一词,后来被一群先辈移民所采用。因为,他们从马拉维湖周围的高地上向下俯视大湖时,惊奇地发现它在阳光下闪烁着火焰般的光芒。第二种传说认为,新迁到湖滨的移民发现肥美的草地环绕着燃烧的湖,这群移民就以神奇的火焰命名这个地区。第三种传说是由著名历史学家S·Y·恩塔纳收集的。他在自己的著作《契瓦人口述史集》中写道:“马拉维就是指炎热、低洼的土地,源于低湿土地上的热空气振动起来好像火焰”,于是迁入者便以火焰命名。这一地区指从北边的林塞佩河到南边的约翰斯顿堡的湖滨地区,这也是马拉维移民首先居住的地方。上述三种说法虽然不尽相同,但有三点是一致的。第一,马拉维的词义就是指火焰,或由光和热引起人的视觉出现错觉形成火焰,马拉维人就是火焰人。第二,都说到了湖滨地区。第三,都说到了采用马拉维这一称呼的是先辈移民。这说明马拉维移民与火关系极其密切,而且住在湖滨地区,那么,究竟是哪一支移民住在湖滨地区呢?这一支移民是否与火关系密切呢?从地理志来看,马拉维一词常指湖西南地区,同时也指古代的聚居地、群山。关于马拉维常指湖西南地区这一点,国际史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三位马拉维早期史的专家S·Y·恩塔纳、W·H·J·兰吉利和T·普赖斯对此都持相同意见。主要论据有两点:一是实地调查的结果。湖西南地区的居民把自己所在区域看成是原始的马拉维所在地。这种看法从古到今一直流传,没有改变。二是早期到达此地的旅行家留下了一幅珍贵地图,图上标出的湖西南地区就是马拉维王国。而这一地区之所以得此名是因为本地区最大的统治者把自己的第一个首都取名为马拉维。证据来自1624年住在太特的耶稣会传教士路易·马里亚诺写的一封信。在这封信中,马拉维这个名称以穆祖拉国王的首都的名义出现不少于6次,它坐落于离湖岸西南1.5公里之处。现代史学家经过严密考证,认为穆祖拉就是当地的主要酋长。马里亚诺本人并未到过这一地区,他的材料源于在此之前到过此地的其他旅行家的叙述,最重要的是加斯帕尔·博卡诺。博卡诺于1616年亲自到了湖西南岸的穆祖拉酋长国,但他的报告公布较晚。他认为,马拉维是穆祖拉酋长国的首都,但位置离湖比马里亚诺所说的更远。不管马拉维的准确方位在那里,穆祖拉酋长国的首都就在湖西南地区,而且取名为马拉维,这是毫无疑问的。穆祖拉是菲里族人,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所以,马拉维与菲里人有关系。恩塔纳根据自己实地调查所收集到的口述史料分析,认为菲里人习惯于称自己的聚居地为马拉维。据此,我们可以初步推论,马拉维可能就是菲里人的首都或聚居地。马拉维一词也指山和皇家庙宇。当今马拉维境内至少有4座山称做马拉维,它们从北向南分别是卡西图山、恩克胡得兹山、米迪马山和恩桑杰山。在契奇瓦语中,菲里就是山的意思。在口述史料中,菲里常常就意味着“山之民”;从语源学来看,其词义是指在山顶露宿或在山顶修建居留地等。在这些山上,还建有庙宇。其中恩欣加和库鲁布维肯定是菲里人的,因为恩欣加是菲里人的第二位大酋长建立的,库鲁布维神庙是由把势力扩展到赞比西河北岸的菲里人酋长卡夫威蒂创建的。因此,无论是从聚居地、首都,还是从群山和皇家庙宇等地理志材料来看,马拉维都与菲里人有密切关系。从民族史角度来看,马拉维人与菲里人有关。利文斯顿在探险过程中对马拉维人有所观察。根据他的记载,马拉维人分两部分,一部分在希雷河西岸和瓦姆库鲁马得兹河南岸之间的三角地带;另一部分在代扎山和湖滨之间地带。根据对奇克瓦瓦地区1919—1928年洗礼档案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占注册登记总人数40%以上的菲里人主要来自这个区的西北部。这恰好是利文斯顿所说的马拉维人所在的区域,因此,马拉维人可能就是菲里人。30多年后,哈里·约翰斯顿考查了这一地区。他写道,马拉维这个民族的名称已从希雷河谷地和湖滨地区消失了。有些学者据此对马拉维人可能就是菲里人提出了质疑。其实,在热带非洲,部族的同化和融合是一个自然的过程。马拉维人的消失与马拉维人可能就是菲里人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菲里马拉维人的消失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菲里人土地经常被日益崛起的其它族人所侵占。菲里人或被日渐强大的外族入侵者所同化,或沿山谷向高原地区迁移,这主要是由恩戈尼人向北扩张引起大规模的部落兼并战争所致。二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菲里人传统氏族结构趋于解体。菲里人奉行图腾崇拜,当氏族解体时,部分支族因地制宜奉行新的图腾从而变成新的族体;部分支族转而崇拜其它氏族的图腾,加入别的部族。这样,最早由葡萄牙人加米托以及后来的拉瑟尔达看到的菲里马拉维人就消失了。马拉维人与火关系密切,前面已从地理志和民族史角度证明菲里人可能就是马拉维人,那么,菲里人与火的关系怎样呢?火在菲里人的生产劳动、日常生活和宗教仪式以及政治统治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生活在低地地区的菲里人主要从事畜牧和农业。在旱季,人们多从事狩猎。为了猎获更多的动物,猎人常常放火烧林。在雨季,人们主要从事农业。在旱季即将结束时,人们要烧荒以便耕种。火与人的成长、死亡也有关系。进入青春期的人和死人的茅草屋及其所用之物都要烧掉;同时还要举行化装神鬼戏仪式,之后要放火烧掉面具。因为火具有把人从一种状态过渡到另一种状态的神奇功能。没有火,人就不能长大成人,人死后亡灵也得不到超度升天。在菲里人神话中,只有酋长才能守护火并要使火永不熄灭。酋长只有在火庙中才具有神圣力量,才会得到人民的尊敬和服从。他从火庙中分发的芦苇草垫是生育力的象征,女孩子在青春期仪式结束时得不到它就不能生育。酋长去世,火也就熄灭了。圣火一灭,全国便处于无政府状态,人们就会随意烧杀抢掠,无所不为。只有当新酋长即位回到火庙后,火才重新点燃,国家就会恢复正常状态,人们也就能安居乐业。火还是已死酋长的灵魂具有降雨能力的象征。旱季结束时,人们在草地丛林放火,产生的浓烟与已死酋长的灵魂一起升天。烟云因灵魂的存在可以转化为雨云。人间如果需要雨,就要由酋长率领黎民百姓向已死酋长的灵魂祈求。例如,在布恩达山上的菲里人神庙,当地酋长每年9月都要上山放火“求雨”,所以,马拉维还被看成是这种灵魂的代名词。J·M·绍菲勒斯教授在马拉维做实地考察时所做的调查生动地证明了这一点。他指着恩桑杰附近的马拉维山问正站在路旁的三个当地人,“为什么这座山被叫做马拉维?”他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难道不是因为灵魂吗?”由此可知,这些有菲里人神庙的地区被称做马拉维,不仅因为菲里人有所有权,还因为它们是神圣的菲里灵魂——马拉维的所在地。菲里人与火关系密切,火在菲里人的生产和生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总之,从口述史、地理志、民族史和现有文字材料可以证明;马拉维做为一个地名,就是指过去菲里移民所居住和控制的地区,即湖西南地区;马拉维做为一个民族名称,指菲里人。马拉维人或菲里人何时进入马拉维,史学界尚有争论,大致有以下五种说法。第一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E·A·阿尔伯斯①。他认为,马拉维人14世纪已从刚果河盆地迁移而来,到16世纪,他们已在赞比西河以北地区建立酋长国。得出这个结论的证据是:D·亚伯拉罕研究证明,菲里人与索科—奇隆戈人的移入是同时的。索科—奇隆戈人就是奉长尾黑颚猴为图腾的人,他们14世纪移入马拉维。此后,阿尔伯斯的结论被许多人广泛引用,似乎具有一定权威性。第二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H·W·兰格沃西。他在1969年提交给波士顿大学的博士论文《1890年前的翁迪王国史:中东非契瓦族历史面面观》中,梳理钩沉,追根溯源,发现阿尔伯斯是以一个没有证实的结论演绎出另一个结论。那个没有证实的结论是亚伯拉罕在1966年7月11日向国际非洲年代学大会提供的口头交流中提出的。他说,索科—奇隆戈人14世纪似乎发现了津巴布韦的罗兹韦王朝,奇隆戈人是菲里人的从属。很显然,这很难证明菲里人是与索科—奇隆戈人同时到达马拉维的,许多人引用阿尔伯斯的结论是以讹传讹。更为可靠准确的说法应是:菲里人16世纪中期以前某时到达赞比西河北岸。第三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W·H·J·兰吉利。他在其著名的《尼亚萨兰最早的居民》一书中指出,马拉维人16世纪到达现今的居住地。第四种说法的代表人物是约翰·派克①。他根据葡萄牙旅行家加斯帕尔·博卡诺1616年从太特到基尔瓦沿岸的一次陆上旅行的日记判断:17世纪初,马拉维各族人民已占据了南部以马拉维湖为界的这个国家。如果马拉维部族就是刚果河流域的卢巴族向外扩张的先锋(这点看起来是可能的),那么他们进入这个国家的时间可能是在16世纪中叶的某个时期。第五种说法是M·D·D·莱威特提出来的②。他认为,第一批到达赞比西河北岸的是由蒙加兹酋长率领的马拉维人,大约在1550年到达。日后看到的那些马拉维酋长国仅是在16世纪下半叶和17世纪上半叶由先后移入马拉维的不同移民团体创建的。定居的马拉维人国家的建立是17世纪上半叶穆祖拉崛起的结果。上述各种说法可谓见仁见智,各有道理,但都有一个致命的弱点,那就是仅从一种资料来源、仅用一种研究方法做出结论,如仅从葡萄牙人的文字材料做出推测等。这样做只能使纷繁复杂而又独具特点的热带非洲古代问题简单化,从而失去历史研究的客观性和科学性。下面我们从语言学、民族学、口述史学和文字材料综合的角度来解剖这个问题。从民族史和语言学角度来看,进入马拉维的移民并非铁板一块。根据17世纪葡萄牙人的观察,那时马拉维族除了菲里族外,还有另外的族群,它们也被称为马拉维人或是马拉维人的后裔①。这些族群分别是恩森加族、奇昆达族、契瓦族、津巴族、奇佩塔族、恩图巴族、姆博族、曼干加族、尼扬加族和尼亚萨族。其中除恩森加族外,其余各族都说尼扬加语的不同方言。这说明在17世纪以前,在赞比西河以南、马拉维湖以西地区已存在一个马拉维国家,这个国家的移民是在此以前的不同时期、分批进入的。从对这些不同族群所居住的村庄旧址的考古发掘结果来看:菲里人是在大圆石槽中和硬石上碾谷,其它族群是用小一些的、可携带的碾磨,而随身携带的碾磨明显地比大圆石槽硬石磨先进高明。由此可见,菲里人先于其它族群来到马拉维。根据马拉维人的正统传说,菲里人是由马济济·卡龙加率领从刚果河流域到达马拉维的,最早定居在姆祖祖以北的乔马山附近,然后向南迁移,部分同化、部分赶走了当地的卡富拉人,定都曼肯巴,然后按亲属关系进行大分封。伦杜在希雷河谷地获得封地。16世纪后期,伦杜日益强大,与卡龙加互相争雄达半个世纪之久。他的勇士被称为津巴人。1590年左右,葡萄牙多明各会牧师若奥·多斯·桑托斯亲眼看见津巴人从赞比西河谷向外扩张。这说明马拉维人(或菲里移民)在卡龙加领导下,早在16世纪后期以前就建立了国家,菲里人移入马拉维的时间比建国时间更早,极有可能在14世纪。为什么是移入马拉维的菲里人或马拉维人而不是当地的土著建立了国家呢?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从马拉维人的起源谈起。关于马拉维人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认为,马拉维人是从刚果河流域基萨利湖的卢巴王国迁来的。另一种说法认为,马拉维人起源于马拉维湖西南部的炎热低地,这个地区到现在仍被称为马拉维。这两种流行的说法显然是互相矛盾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R·A·汉密尔顿亲自到非洲实地考察,收集了一些口头传说证明:马拉维人按传统的职能分工为两个主要的母系氏族:一个是菲里,它拥有传统酋长的职位,有政治权力;另一个是班达,他们可能是原来部族的后裔(或许就是马拉维最早的居民卡富拉人的后裔),具有降雨的宗教权力①。根据这一传说,我们就能解开上述两种说法之间的矛盾,得出较为合理的解释,即菲里人的到来就是主要入侵者的到来,是卢巴王国的班图人的到来,他们对当地居民建立了统治。为什么菲里人甫到就能成为当地居民的统治者呢?最主要的原因是两者的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前面我们已经讲到,是外来移民给当地人带来了冶铁技术并把铁工具使用于生产,当地人那时仍在石器时代徘徊。根据马拉维人传说,这些菲里人身材高大健壮,耳垂都穿了孔,他们既养牛、又农耕,还以猎象著称;既使用铁锄、铁箭头,还使用精制的宽刃矛。这种沉重的工具在当今马拉维人的面具舞蹈中仍可看到。他们住在村庄里分散的茅屋中。这就与形体矮胖、住在地穴、只知狩猎捕捞采集、使用细石器的卡富拉人形成了先进与落后的明显对比。铁工具用于农业和狩猎,使劳动生产率大大提高,农业的发展使以农为生的菲里人逐渐积累起财富;猎象业的发展使对外象牙贸易大发展。其实,早在公元900年,赞比西河以北的非洲人社会就已经和沿海商人在沿赞比西河各商业据点进行象牙和其它商品的贸易。布里安·费干教授对赞比亚卡里巴湖附近的因格贝·伊莱德的考古发掘就证明了这一点。一般而言,菲里人输出象牙、毛皮等,进口串珠、布匹等。这些进口的物品在马拉维铁器时代考古发掘中已普遍得到证明。贸易的发展使财富更加集中于菲里人之手。这就形成了经济上的分化,土著族群相对贫困化。加之菲里人是征服者,具有各方面的优势,因此,很快上升为社会的统治集团,而当地人和一些贫困化的移民集团逐渐沦为被统治阶层。于是,菲里人迅速建立起一个分封制的马拉维国家。“卡龙加”(Karonga)一词是由动词“库龙加”(kulonga,意为“集合在一起”)演变而来,词意是“王子”、“大酋长”或“国王”。这个词最初是一些部族酋长的世袭称号,后来酋长自己也以此为名。马济济·卡龙加征服马拉维土著,到达曼肯巴后,按亲属关系进行分封。他派遣自己的“弟弟”(可能是指比他小的母系男亲属)到各地开疆拓土,进行统治。向北有翁迪、西姆瓦纳、卢克瓦、姆坎达和姆瓦西·卡松古。向南主要是卡夫威蒂和伦杜。翁迪被分封到卡普谢河上游地区,并得到了西姆瓦纳的支持。西姆瓦纳清洗了当地土著卡富拉人,然后进一步向东,进入恩森加族所在区域。卢克瓦得到今马拉维的卡松古地区。姆坎达的封地在翁迪的北面,位于詹姆逊堡以北,大概就是今马拉维中央省地区。卡夫威蒂得到的封地是马拉维湖以南、希雷河西岸的地区,中心在万库马德齐河畔的马拉维。加斯帕尔·博卡诺1616年的旅行日记证实了这一点。伦杜的封地在希雷河以东、马拉维湖以南很远的地方,大概是现在奇克瓦瓦以南的地方,中心是位于姆万扎河下游的姆比韦—米膝戈。上述所有封臣都隶属于国王卡龙加。马拉维王国建立了,其疆域南到赞比西河附近(尚未到赞比西河),东到希雷河两岸,北到卢安瓜河。16世纪末,一个名为穆祖拉的人继任卡龙加。穆祖拉来自菲里氏族的母系,是合法继承者。但1648年游历了赞比西河地区的葡萄牙耶稣会士安东尼奥·戈麦斯则认为,穆祖拉是葡萄牙人的奴隶,逃出来后其势力逐渐发展壮大,最终获得马拉维王国卡龙加的称号①。不过,现在越来越多的证据支持前一说法而否定后一种观点。穆祖拉本人雄才大略,励精图治,使国家迅速强盛。1608年,穆祖拉国王派兵4000越过赞比西河追击逃亡到那儿的小酋长;同时帮助葡萄牙人侵蚀赞比西河以南的强大国家莫诺姆塔帕。就在穆祖拉国王加强中央集权的同时,南面的封臣伦杜日益坐大。16世纪末,伦杜因为拥有湖西南肥沃地区,控制了与穆斯林商人和葡萄牙商人的贸易而逐渐强大。他大肆向东、向南扩张。向东,他击败了住在今莫桑比克境内的马库阿人和隆威人。向南,派小酋长姆洛洛和滕加尼征服了希雷河和鲁奥河交汇处;派多布武和莫尼奥一路烧杀抢掠,扩张到赞比西河北岸。到过马拉维国家的葡萄牙人巴雷托指出:“伦杜是马拉维国家的第二号人物,统治着从克利马内向北200里的赞比西河北岸地区。”强大的伦杜个人野心膨胀,想成为马拉维国家的卡龙加。这就与想完全控制对外贸易、加强卡龙加对各封臣的权威的穆祖拉发生严重冲突,结果穆祖拉在葡萄牙人的支持下于1622年彻底击败了伦杜,加强了中央集权。马拉维国家进入空前鼎盛时期。1623年,当莫诺姆塔帕王国的国王加兹·鲁塞莱去世时,穆祖拉对这个国家发动了大规模战争,摧毁了葡萄牙人在赞比西河上的一些据点,越过赞比西河。这就引起想霸占莫诺姆塔帕王国产金地的葡萄牙人的强烈不满。葡萄牙人与莫诺姆塔帕王国结成联盟,进行反击。马拉维国家军队劫掠了大量财富包括黄金后退回赞比西河北岸。从1622年起,葡萄牙人就称马拉维国家为“马拉维帝国”。根据1635年博卡诺的记载,此时的马拉维国家统治着南起赞比西河,北达德万格瓦河,东起克利马内往里的古鲁埃高地,西到卢安瓜河的广大地区。马拉维人与葡萄牙人之间进行的大宗贸易是象牙、铁器和粗棉布。穆祖拉指挥着一支超过1万人的军队,希望葡萄牙人不再称其为“国王”(King),而要求他们像对待莫诺姆塔帕皇帝那样尊称他为“皇帝”(Emperor)。马拉维国家的强大也可以从当时的社会风尚得到证明:其他族群的人纷纷归附马拉维人,并以此为荣耀。这种影响一直留存至今。马拉维国家之所以强大,并非像某些西方学者所强调的那样,是好战的本性驱使其征服的结果,而是由多种有利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一是马拉维国家军事力量强大,不仅数量多,装备也好,据说已使用少量火枪,因而战斗力强。二是马拉维国家的分封制看起来较松散,但在国家建立之初还比较稳定,这就为精明能干的穆祖拉加强中央集权奠定了有利的基础。三是卡龙加控制了对外贸易。因为,各地猎获的象牙大部分要做为贡品上缴卡龙加,使国王大体上能垄断对外贸易,进而获得大量的利润,以维持中央和卡龙加的权威。四是传统宗教在维护国家统一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主要指雨神崇拜。在那时,降雨被他们认为是由本部落祖先的灵魂决定的,能够直接向祖先之灵请求降雨的只能是王室中的姆博纳(Mbona),即降雨法师。马拉维国王严格控制着姆博纳。马拉维国家各级统治者就是用雨神崇拜的办法震慑人们的灵魂而实现统一的。马拉维国家实行层层分封的金字塔式等级统治结构,最顶层的是国王卡龙加,其次是封地上的藩王,再下面是各地的酋长,最下层是各部族的头人。每一个层面还都有自己的顾问委员会,下层的对上面各层都要负责。藩王、酋长、头人都由母系世袭继承,但要经过当地选举,选举主要在母系成员、顾问和下属头人之间进行,高一层统治者很少干预下属的选举,最多是派一位代表协助解决继承纠纷,其作用主要是肯定当地人民的选择,确认新选出的统治者。正因为这样,统治者一般都对自己本族成员和本地区人民谋利益和尽忠诚,高一级统治者要控制他们有一定难度。但到后来,上级统治者逐渐干预下属统治者的选举。在选举时,他至少可以暗示谁是最合适的人选。在当地选举发生争论时,他可以设立一个新的职位以消解正在争夺的那个职位的权力。最极端的做法就是撤掉自己不满意的下属,不过这种做法必须得到当地大部分人民合作后才能成功地进行。马拉维国家的王位实行母系男子继承制,那就是只有国王的母亲或姐妹的儿子、也就是国王的兄弟或外甥才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具体由谁来继承,要由国王的顾问们选举产生。新选出的国王为了得到人民的承认必须与姆瓦里族妇女结婚。自古以来,就只有姆瓦里族能为菲里族国王提供王后;姆瓦里族高层人物还担任国王的顾问。到16世纪末期卡龙加去世时,二个人有资格继承王位:一个是国王的弟弟翁迪,一个是国王的外甥。翁迪比外甥聪颖智慧,但顾问们选择了易于控制的外甥继承王位,引发了激烈的冲突。翁迪带走了国王的母系一族恩雅古人和菲里族中国王所属支族的所有女性,造成了王位无法顺利传承的严重后果。因为一个国王去世后,必须从翁迪那里寻找继位者。翁迪肯定派自己信得过、有资格的人去继承,而国王的顾问们为争取到对自己有利的人选而拖延对新国王的选举。这样就出现了统治真空,国王的大权旁落到顾问们手中;同时,国王在首都也失去了王族、特别是母系的强有力支持,从而削弱了中央集权。为了避免类似事情的再发生、强化王权,后继国王规定,只能由国王的外甥继承王位,这就排除了国王的弟弟与外甥争夺王位继承权的可能性。在马拉维王国日渐强大时,国王把许多外甥即有资格的未来王位继承者,分封到新征服的地区。这些外甥一旦接受了新的职位,就不再有资格竞争王位继承权。这样就使王位继承制度逐渐稳定和规范化,加强了中央集权的凝聚力。要维护国王的权威,首先必须得到王族的支持。王族一般都支持国王。因为,国王的权威会给他们带来权力和财富。王族是由于本族人担任国王而荣耀的,一旦失去了王位,就意味着他们将从显贵跌落为平民百姓;一旦国王权力大大削弱,不能给他们提供新的领地,王族就会分裂。对于非王族,国王要想取得他们的服从和忠诚,有两种办法:一是通过分封,使之拥有一定的封地和权力,从而与国王硬扯上一种亲戚关系。因为马拉维人认为,凡成为马拉维国家官员的人都肯定与国王有亲戚关系。另一种方法是国王与非王族妇女结婚,并使其子成为酋长,从而把非王族变成王族,进而取得对其所属土地的控制权。卡龙加就是用这种办法对付莫桑比克的马库亚人和隆威人。藩王翁迪在征服莫桑比克的奇富塔族和佩陶克区的姆瓦扎族时执行了同样的政策。这两种办法都把与非王族的疏远关系变成了一种密切的私人亲戚关系,也就是把非主流族群整合到主流族群中,从而消灭了不忠和分离的隐患。马拉维国家尚未形成一套严密的中央集权的官僚体制,但国王身边的顾问和宫廷官员在国王处理国家事务时能发挥较大作用。顾问通常由恩雅古人和姆瓦里人担任,他们与每一任国王都有稳定的甥舅关系,因此他们只关注王位而非国王本身。顾问们常常既辅佐国王,又审查国王的政绩。在国王进行重大决策时,顾问们要讨论、提建议;在国王审判案件之前,顾问们要提出意向性建议。顾问还负责一些具体事务,如负责贡物的收缴和储藏、监督贸易、重新分配各种贡物和进口的商品、招待来访者、处理下层统治者上交给国王的问题、充任国王派往各地的代表等。国王与下属各统治者之间存在一种互惠关系。国王必须向下属提供宗教、仪式、司法、经济、军事等服务。国王有义务为新选出的下属统治者举行任命或批准典礼。通过举行这种仪式,下属统治者就正式得到了国王委托的权力,从而使自己的权力合法化。马拉维人认为,祖先之灵是可向上帝求情的最重要和最有效的神灵,在人世间,只有国王可接近祖先之灵,并能请求他们保护自己的领地,确保平安无事、风调雨顺。国王还控制着宗教中心,著名的有利隆圭地区的马克瓦拉和恩桑杰地区的姆博拉。对宗教中心的有效控制使国王能有效地加强中央集权。国王还具有神奇的巫术能力,既用于保护下属,又用于对付下属的不满。如果那一个藩王或酋长不愿意上交贡物,国王就会使用邪术发出凶兆,迫使那个藩王或酋长心甘情愿地上交贡物。在司法方面,国王把一般司法权力委托给下属统治者,他自己只处理一些重大的、棘手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有三类:一是下属统治者不能解决的问题;二是涉及下属统治者之间冲突的案件;三是关于国王土地所有权和国王自己比较关注的案件,如杀人犯、巫师、对皇家动物(这些动物要么具有重要经济价值,要么是举行仪式所必须的、要么就是可以提取毒液的)的死亡知而不报等。在经济上,国王要赐予下属统治者恩惠。国王给下属藩王和酋长分配从垄断外贸中得到的布匹和串珠等贵重物品;也分配一部分从下属统治者那儿交上来的贡物;国王还在平时储存大量谷物和牲畜,以备赈灾救荒。重新分配使下属统治者在经济上对国王有一定程度的依附。在军事上,国王要为下属统治者提供保护。如果国家遭受外族入侵,国王就呼吁下属酋长派兵参加保家卫国的抗敌斗争。如果国王要扩疆拓土发动对外战争,下属统治者也必须给予人力支持。当然,国王也用强大的军事力量对付那些觊觎王位的藩王和酋长,制服那些拒不纳贡的下属统治者。不过,国王发动的每次军事行动的成功与否都有赖于下属统治者的合作。如果他们不给予人力支持,国王就难以组织起军队。下属统治者对国王的义务可以概括为一句话,那就是纳贡。因为,国王是土地的最终所有者,他把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下属统治者,并对他们负有一定的责任和义务。作为回报,下属统治者自然要向国王纳贡。美国威斯康辛州立大学非洲史教授范西纳把上交的贡物分为两类:一类是忠诚贡,其经济价值很小,仅仅象征着下属统治者承认了自己的从属依附地位。另一类是税贡,征收标准是以估算的产量为基数,按适当比例征收。收上来的税大部分上交国王,其余留给下属统治者①。税贡的缴纳意味着下属统治者真心实意承认了王权的至尊地位。忠诚贡一般包括红羽毛、大象牙、狮皮、豹皮和某些动物。这些动物或是雄健的、或是高贵的、或是有毒的。在族人肢解大象、狮子、豹子时,国王的代表或酋长必须亲自到现场,以确定哪些部分应上缴国王。据说上缴红羽毛是因为它与火的宗教象征意义有关。另外,还要上缴一种特殊贡物,那就是少女青春期仪式中所使用的草垫子。这个垫子就是生育力的化身,控制了这个草垫子就意味着控制了下属部族的人口繁殖。税贡也具有忠诚的象征意义,但更重要的是具有经济价值。这种贡物的种类因地而异,因为它依赖于该地区的产品,首都附近送珍贵的实物如鹿、肉、鱼和水果,其它地区送象牙制品、盐、鸡、山羊、谷物、烟草、蜂蜜、陶器、修饰陶器用的石墨、篮子、毛制品、鼓和用于浸泡箭头、矛的毒液等。其中象牙做为贡品既有象征意义,又有重要的经济价值。猎手们得到的象牙要么交给酋长做为贡品上缴国王、要么就自己拿到首都的市场去卖掉,而首都的市场是受国王控制的,因此,国王有效地控制了象牙的收集。同时,国王还以象牙为出口品与进入内地的葡萄牙商人进行贸易。进口的多是布匹、珠子、铜钱、贝壳,偶尔还有枪支和弹药。用收集的贡物进行外贸是国王中央集权的重要经济保障。总之,马拉维国家的政治统治不是靠庞大的官僚体制来维持,而是依赖于国王与下属统治者之间的微妙平衡。这是一种相互尽责任和义务的互惠关系,任何一方如不能尽义务,这个结构就会失去平衡,从而促使马拉维国家衰落和解体。17世纪末,马拉维国家开始衰落。卡龙加逐渐失去了对众多封臣的控制,封臣们也不再效忠国王。由葡萄牙人根据17世纪末的材料写成的一份报告表明:“马拉维王国的所有封地仅忠诚服从和很好地尊重这个王朝50多年,现在卡龙加勉强维持着,但只能统治自己宫廷那一块地区,既得不到以前封臣的尊敬,也不会得到他们的服从。”由此可见,一个统一的、强大的马拉维王国分裂了、崩溃了。1831年,葡萄牙人加米托上尉途经这里时看到,马拉维人仅指钱布韦瀑布以南的小部分人民,瀑布以北的广大民众已纷纷改称契瓦人。这与马拉维王国鼎盛时期形成了鲜明对照。为什么雄霸一方、强盛一时的马拉维王国如此短命、如此迅速地解体了呢?我们认为原因是复杂的,可简单归结如下:一、马拉维国家出现了严重的内乱,松散的分封逐渐破裂,自相残杀式的冲突增多。在国王选举中,有资格的候选人之间冲突不断,国王与母后一系及顾问们互相扯皮,迟迟不能确定新的继承人,从而削弱了国王的权力。要维系国王与非王族和各级下属统治者的微妙平衡,国王就必须能提供足够的权力和财富。一旦其宗教权力失灵、或下属统治者觉得不需要,一旦其不能提供更多的封地和重新分配更多的商品,不能维持强大的军事力量,这个平衡就会被打破。王权式微,封臣坐大,不但拒不纳贡,还公然反叛,四分五裂的局面出现了。突出的例子是翁迪族封地的崛起。它迅速强大主要是由两个原因促成的。一是翁迪的后人能很好地处理与下属酋长和头人们的臣属关系,维持了统一。二是葡萄牙人的支持。葡萄牙人对中南非洲的黄金垂涎已久,由于被罗兹韦人从赞比西河以南赶了出来,于是便转向翁迪的封地。葡萄牙人的介入增强了它对抗中央权力的实力。当时的葡萄牙人的材料显示:一些封臣表面上承认卡龙加是马拉维国家的国王,实际上并未效忠。葡萄牙人逐渐把翁迪看成是最重要的马拉维人酋长,甚至把翁迪族的封地说成是翁迪帝国。翁迪的封地固然强大,但它始终没有迫使其它各族臣服,一直没有取卡龙加而代之。不过,翁迪封地的强大也仅是昙花一现。葡萄牙人的介入增强了翁迪对抗中央的实力,同时也对翁迪封地的存在构成了威胁。1750年,翁地境内发现了黄金,葡萄牙人蜂拥而入并获得租让权。他们使用奴隶劳动,并直接与翁迪的下属酋长进行象牙和其它项目的贸易,甚至还自己猎象。翁迪企图通过联姻对此实行控制,但没收到任何实际效果。强大的翁迪封地赖以存在的基础——对外贸的垄断被破坏了,加之境内比沙人的造反,这样到18世纪末,一度强大的翁迪封地便成了内部虚弱和外族入侵的牺牲品。翁迪封地的解体标志着马拉维国家再也找不出一个可以替代弱小的卡龙加的新权威。国家没有了凝聚力,它在面对强敌入侵时失去了还手之力。二、葡萄牙殖民者全面渗入促使马拉维国家的衰落。15世纪末,葡萄牙人到达东非海岸。1505年,葡萄牙人先后在赞比西河上的太特和塞纳建立据点,但对与盛产象牙而非黄金的马拉维国家贸易不感兴趣。因为,“是黄金吸引葡萄牙人进入内地,由于赞比西河以北缺少黄金,因而向那个方向的渗透劳而无偿①。”马拉维统治者因此而能垄断与沿海的贸易。但到17世纪后期,葡萄牙人开始从东南向西北渗入马拉维国家。他们一方面在马拉维各族人民之间挑拨离间,制造冲突;另一方面逐渐控制了与马拉维国家各地区的贸易,主要是黄金、象牙和奴隶,从而给马拉维国家的统治造成困难,促使其早日衰落。三、尧族人的崛起也是导致马拉维国家崩溃的一个重要因素。尧族人最早居住在基尔瓦和马拉维湖之间的广大地区。他们实行母系氏族制度,既种田,又经商。17世纪初,尧族人已控制了对基尔瓦的象牙贸易。同时,开始与莫桑比克海岸进行贸易。18世纪中期,尧族人的贸易占莫桑比克岛地区贸易的90%①。1798年,葡萄牙人拉瑟尔达·阿尔梅达说,刚果河分水岭流域的威萨族地区的所有布匹等货物都是尧族商人从沿海贩运来的,同时,他们从内地贩出象牙。这些事实说明:尧族商人完全接管了原来由马拉维国家所进行的贸易。尧族商人的崛起在一定程度上是马拉维国家衰落导致的,反过来又给奄奄一息的马拉维国家致命一击。四、恩戈尼人的入侵完成了对马拉维国家的肢解。恩戈尼族的迁徙源于今日南非纳塔尔的北部。英国人侵入南非后,迫使布尔人向北扩张,布尔人与班图人发生冲突。部分恩戈尼人在兹旺根达巴率领下,于1835年11月20日②在宗博附近越过赞比西河,然后向尼亚萨河和卢安瓜河分水岭流域进发。恩戈尼人一路烧杀抢掠,大肆征服。马拉维人进行了英勇抵抗,但未能避免失败的命运,被征服各族或沦为恩戈尼人的农奴,或充当农奴团的武士。19世纪末,英国对马拉维进行殖民统治,称该地为尼亚萨兰,马拉维国家不复存在。
1楼 0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