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控制工程论坛网论坛 » CE休憩园 » 胸怀天下才具备大国与大国民风范

jiang_0514

jiang_0514   |   当前状态:在线

总积分:2005  2024年可用积分:0

注册时间: 2008-10-15

最后登录时间: 2023-04-25

空间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胸怀天下才具备大国与大国民风范

jiang_0514  发表于 2008/11/17 12:27:52      406 查看 0 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机阅读

在外族人的灾难和自己人的困难之间,我们选择先帮助谁? 

2005年元旦在中国人的记忆里是独特的——南亚被一场罕见的大海啸吞噬,中央电视台临时取消了元旦晚会,中国民间出现前所未有的救助国外灾民的热情。

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的海水将20多万人的生命吞噬而去。当媒体传来班达亚齐海滨受海啸袭击前后的图片时,国人开始对千里之外的苦难感同身受。

中国政府在26日当天宣布,向受灾国提供捐助2000余万元人民币。随着灾难导致的死亡人数呈几何级数的攀升,政府追加的5亿元捐助在中国的援外历史上创造了纪录。

让全世界更加印象深刻的,是中国民间的人道主义激情。虽然捐助渠道的有所限制,但民间捐助仍然超过了6亿元。中国邮政下达规定,对印度洋海啸捐款免收手续费。这样对捐款免收手续费在新中国历史上只有三次:一是非典,二是禽流感,三就是这次印度洋海啸。显然,前两次都是我们自己的灾难。而这一次,是为了帮助万里之外的别的国家和人民。

中国红十字会联络部部长王小华说:“虽然这不是中国人民第一次自发捐助海外受灾民众,但这是捐助规模最大和热情最高的一次。”

世界公民意识

曾经一度,中国人有一段为了支援“世界上三分之二的受苦人”而自己挨饿的历史。1975年,中国曾经把全国财政支出的6.9%用于对外援助。但“共同成员”“输出革命”的意识形态色彩,使得援助引发了功利的联想,过于强悍的国家意志也让国民意志显得柔弱。

很显然,中国对海啸受灾国的援助已经完全摆脱意识形态的樊篱。

国民的自发行动,则在国家意志之外表现出了独立的“世界公民”意识。“这种世界公民意识,是以所有生活在地球村的人为休戚相关的‘公民共同体’,是将公民责任与道义放在全球化的背景当中去的普世伦理。”浙江大学教授张国清说。

对于是否捐助印尼这个有着数次排华记录的国家,中国人的国际意识接受了一次挑战。

“华人曾经被不公平对待,海洋领土有纠纷,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这和捐款有什么关系呢?我没有想那么多,我只知道不应该因为这些事情的存在而减少一丝一毫的同情。”一位捐助者这样说。

2005年1月10日,向印尼捐赠100万元人民币的杭州老人蒋敏德给印尼总统苏西洛的汇票上附言:“苏西洛总统:请赶快提取现汇,帮助灾民重建家园——一位中国公民。”蒋敏德说:“把捐款直接汇给总统,我没有别的目的,只想告诉他中国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我们的温总理在关心着海啸灾民,中国的普通公民也同样心系灾区。”

大国与大国民

西方大国曾经讽刺说,中国是“块头如此之大的搭便车者”。一个并不陌生的例子,中国对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态度就曾受到“只享受权利,而无视义务”的严厉批评。

在冷战的气氛下,中国曾在上个世纪70年代对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采取了不参与、不投票、不摊费的消极政策。随着中国对外部世界的开放,在80年代伴随着对整个外交政策的调整,中国开始对联合国维和行动采取谨慎的积极态度。1990年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转折点,中国首次向中东地区派遣了5名维和军事观察员,从此拉开了中国军队参与世界维和行动的序幕。十多年间,中国已成为联合国5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人员最多的国家。

2005年8月19日,美国记者霍华德·弗伦奇在《国际先驱论坛报》上发表了一篇文章,题为《“中国优先”的处事方式:一个丧失掉的机会》。文中提了一些十分有益的意见:中国现在经济已经很强大了,但除了做生意,还应该在文化、在人类普适的价值观上,存有激励和引导这个世界的理想和责任感。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时殷弘表示,虽然在向地震、海啸地区的援助金额方面,日本、美国展示了相对于中国的巨大优势,但中国在援助中的表现,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都是里程碑式的。“这是中国人愿意扮演更重要角色的一个信号。”

凤凰卫视时事评论员阮次山曾模仿美国民权运动领袖马丁·路德·金的口吻说,期望有生之年能见到,中国民众都能具备真正的大国民风范——自信、宽容、雍雅、关怀。

捐与不捐

在中国民间对外捐助热情渐涨的时候,一些人提出了质疑——中国现在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自己的事情没处理好之前,还要管别人的事吗?

一些人认为,基于经济基础的“先内后外论”是最显“合理性”的——国内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扶助,如失学儿童、贫困人群、矿难工人等等,他们是不是更需要援助?持这种观点者断言,巨大的社会差距带来的后果,是当社会中出现“大国国民”诉求的时候,底层社会解决不了温饱的人们很难引起共鸣,即便诉求是对的,大国国民思维也只能是属于部分人。

而舆论对对外援助的过度政治解读,让一些人陷入了“援助只是外交手段”的误解,失去了原先对人道主义的热情。

此外,一些程序上的复杂问题,也打击了群众的捐款热情。

2005年1月1日,民政部出台了《关于开展对印度洋海啸灾区民间捐赠活动的紧急通知》,规定由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及各地红十字会、中华慈善总会及各地慈善会和各地民政部门具体负责接受捐赠,其他部门和社会组织不得接受社会捐赠。

对于独立程序的坚持,让一些人放弃了捐助的打算。也有人认为,官方或半官方的机构不一定必然能保证募捐活动的纯洁。出于对善款“安全性”的考虑,少数人没有把钱捐给国内机构,而是直接汇往了受灾国。

各种意见中,捐还是不捐的争论仍在继续……

而与此同时,外族人的灾难仍在考验中国人的世界公民意识。2005年8月,美国南部遭受“卡特里娜”飓风袭击,两万人失踪,估计死亡人数超过一万,新奥尔良市满目疮痍,经济损失达500亿美元。中国政府第一次大规模援助发达国家。灾难后的第三天,中国红十字会将10万美元汇往美国,随后,中国政府又向美提供了500万美元的救灾款及物资。

2005年10月,南亚发生大地震,8万余人死亡,百万人无家可归。中国政府分三次先后向巴基斯坦提供了2673万美元的无偿援助。寒冬将至前,中华慈善总会捐助的价值4000万人民币的帐篷运抵巴基斯坦。

层出不穷的灾难不断敲打着人类脆弱的政治理性和经济理性,精细的计算只会增加内心的纠缠,遵从人性的呼喊才可以少些折磨。无论是富国还是穷国,无论是富人还是穷人,大家不分种族、阶级、职业、出身,都应在人类的大灾难面前尽其所能。惟其如此,人类才可以在日益恶劣的自然环境中生存下去。正如海明威所说:“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不必打听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1楼 0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