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浏览报纸,看到一篇文章,说的是作者拜访朋友,发现几年前的乖巧的孩子,已经长成了叛逆、另类的问题青年,不觉想到当年曾不止一次地建议朋友带孩子去拜师学艺,但朋友总是有无数的理由推托,现在面对孩子的现状,朋友却已经无能为力,作者不禁感叹:原来,父母也和食物一样都是有“有效期”的呀! 这句话让我也有猛然惊醒的感觉,是啊,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我们这些做父母的,有多少回是时过境迁才恍然大悟的?!面对孩子,经常念叨的也多是:“要是当初怎么怎么就好了”,带着无奈、带着后悔,然而,一切又都过了“时效”。也就是说:父母的教育和引导并不能在孩子的人生中至始至终会发挥作用的。
孩子小的时候,父母对孩子品性、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是能够受到父母的主导的,就像一棵小树苗想把它捋成什么样基本它就会长成什么样一样,你告诉他这样做对、这样做好,他基本就能这样做,于是,在孩子身上好与坏、是与非得以确立,潜能得以发挥,具有了一样或者两样的特长……这个时候父母是“有效”的,能够发挥做父母的作用。
但是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对孩子的很多愿望和想法就不那么容易落实了。孩子既有自己的主张,又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更不知道社会的无情和残酷。父母觉得对的,孩子不接受,父母觉得重要的,孩子觉得无关紧要,大多数的时候,父母要屈服于孩子的任性。
这还仅仅是对待一些事情的观点不同,如果孩子不好的品行、坏的习惯已经形成,想教育已无能为力、鞭长莫及,那做父母的岂不是只有无可奈何、独自叹息的份了吗?!
父母在与孩子在亲情上绝大多数是有永久的保质期的,但在孩子的教育、引导上是有“有效期”的,作为父母,必须在“有效期”内尽可能地帮助孩子,引导孩子,让他们有好的人品、健康的身心,在关键的环节上为他们把关,尽可能在孩子的培养和教育上不留遗憾。为人父母,做到不留遗憾是很难的,但我们应该尽力做到没有最好,也有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