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来,国内能源装备业在新能源领域提及最多的莫过于核电、风电、光伏设备的自主创新和国产化问题。目前,国家已经把新能源作为一个新兴产业来发展,其前景不可小视。有业界人士向中国能源报记者透露,本月25日,倍受业界关注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将再次进行深入的讨论。虽然国家层面的政策还没有出台,但是各地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进行的如火如荼。
核电装备:调整能源结构主力军
核电装备自主化进程的推进必将带来核电装备业的大发展,这句话已经发展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核电要发展必然要依托大型的工程建设。今年上半年,核电方面自主创新亮点频现。
5月份,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为浙江三门核电站钢制安全壳设备顺利供货,这是该公司继为山东海阳核电站提供钢制安全壳(CV)、CA模块后的第二批产品。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遂成为世界上首家AP1000专业化设备制造工厂。
6月4日,由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和江苏宏宝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核电站控制棒驱动机构用含铬马氏体不锈钢无缝管材研制》项目通过科研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在核电站控制棒驱动机构关键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了自主创新成果。
6月15日,我国首台自己制造的百万千瓦级反应堆压力容器,在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出海口基地——广州南沙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生产制造成功并胜利发运。
总投资近千亿元的福清核电站规划6台百万千瓦级发电机组,现在已完成1号机组的建设,2号机组已经提前3个月于6月17日顺利开工建设。据悉,这6台百万千瓦级组预计可拉动当地GDP增长近4000亿元。
核电建设步伐的加快拉动当地经济的明显张力外,各项数据显示,核电装备业,特别是第三代核电技术装备生产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
为此,有投资人士分析认为,到2020年,我国核电设备市场或将达到4000亿元,其中,核岛设备市场容量约为1800亿元,常规岛设备市场容量约为1200亿元,而其他辅助设备市场容量约为1000亿元。
到目前,核电设备整体国产化整体推进迅速,以“三大动力”(哈尔滨、上海、东方三大动力制造集团)和“三大重机”(一重、二重、上重)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技术改造,累计投入二三百亿元,形成了全世界最先进的核电装备制造条件。
对此,齐鲁证券分析师冯超认为:“在这核电制造方面,现在看来,东方电气要走的快一点,上海电气发展主要围绕大部件做文章。”在第三代核电AP1000的助推下,我国核电装备业迈上了新的发展之路。
风电装备:产能是否过剩成热点
20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兆瓦级风电机组6月2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赛汗塔拉风电场实现并网发电。到目前,我国风电设备方面,3兆瓦级刚开始试运行,5兆瓦级的已经进入攻关阶段。
国家能源局分别在内蒙古、甘肃、新疆、河北和江苏等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布局建设6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其中,甘肃省提出的“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目标开始实施,酒泉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已经开建。据了解,内蒙古可供开发的风能达到1.01亿千瓦时,几乎占到全国的一半。风电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风电装机容量出现了产能过剩。据了解,近年来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与日俱增,我国目前风机制造企业已经超过70家,不可否认的是,风电设备企业里会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投资者。有风能方面的专家甚至表示,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严重过热。
对此,冯超并不这样悲观,他认为,起码两年内,国内的风电装机容量不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主要是风电设备供求的关系,现在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冯超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国家大力发展风电领域,主要是因为我国有丰富的风源。”他举例说,像甘肃要建设陆上的风电三峡,这样的大手笔建设,会让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超过三峡水电站。
现在,我国发展风电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海上风电在今年获得青睐。今年1月,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国家有关部门将对海上风电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进行部署,主要分布在江苏等沿海滩涂及近海。根据发展改革委能源所的评估,我国近海海域风电装机容量可达1亿至2亿千瓦。
目前,五大电力集团和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开发风电场项目,抢占风电能源的制高点。据悉,今年将达到2000万千瓦,而到2010年将形成3000万千瓦具有电网配套的风电场。按照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的要求,风电设备制造业将面临近2000亿元的市场空间。
以内蒙古为例,1月份,包头汇全稀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稀土永磁电机系列产品及稀土永磁兆瓦级锋利发电机组”在内蒙古包头落户。3月,广东明阳风电技术有限公司总投资10亿元兴建的风力发电设备叶片生产项目落户呼和浩特市;广州中科恒源能源科技股份公司投资建设的永磁风力发电机组落户包头。4月,包头市青山区政府与英国独资企业天顺(苏州)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签订了风电塔筒生产项目合作协议;世界著名的风电设备生产商丹麦的维斯塔斯在呼和浩特市生产的首台850千瓦风力发电机顺利下线。
风电设备虽然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市场的追捧,但是关键设备依旧是整个风电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其中关键的轴承还需要进口,国内部分企业产品得不到认可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
光伏设备:政策利好迎来春天
6月14日,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用于建筑的大型光伏构件”科技成果,全球最大的非晶硅光伏屋面工程、新建成的威海市民文化中心275千瓦光伏屋顶项目落成。业界专家认为,这项工程技术都具有高性能、高质量,满足建筑幕墙、屋顶等场合使用,填补了我国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新能源领域中的重要一员,光伏产业最近因为产业规划和发展前景倍受瞩目。
冯超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实施了“太阳能屋顶计划”的实施,这也是半年来光伏产业发展中最大的一个事件。
他所说的“太阳能屋顶计划”即:3月26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与《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给予20元/瓦的补贴,这一补贴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光伏产业市场。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补贴政策,最先受益的是中游的薄膜电池的芯片和组件生产商,紧接着将是下游的系统安装和一些做相关配套设备的企业,最后才是上游的原料生产企业。
“以前的光伏电池基本上都销往国外,受政策影响,现在一些企业已经在国内逐渐打开了市场,差不多接近一半了。总体来讲,光伏国内市场发展不错。”冯超说。国内市场的顺利拓展,对于一直依靠出口来发展的太阳能电池行业来讲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在5月5日召开的SNEC第三届(2009)国际太阳能光伏大会上,提高光伏业的发展目标成为业界共识。随后,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省份在新能源政策中都强调要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其中,江苏太阳能电池产量达1580兆瓦,占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的23%,目前已经形成了从高纯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集成系统设备到光伏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500多家光伏企业和研发单位,其中多晶硅材料企业近20家。总体来看,真正大型的企业集团还尚缺乏,借机政策打开国内市场成当务之急。
1楼
0
0
回复
核电装备:调整能源结构主力军
核电装备自主化进程的推进必将带来核电装备业的大发展,这句话已经发展成为业界的普遍共识。核电要发展必然要依托大型的工程建设。今年上半年,核电方面自主创新亮点频现。
5月份,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为浙江三门核电站钢制安全壳设备顺利供货,这是该公司继为山东海阳核电站提供钢制安全壳(CV)、CA模块后的第二批产品。山东核电设备制造有限公司遂成为世界上首家AP1000专业化设备制造工厂。
6月4日,由国家核电技术有限公司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和江苏宏宝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核电站控制棒驱动机构用含铬马氏体不锈钢无缝管材研制》项目通过科研成果鉴定,标志着我国在核电站控制棒驱动机构关键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了自主创新成果。
6月15日,我国首台自己制造的百万千瓦级反应堆压力容器,在中国东方电气集团有限公司出海口基地——广州南沙东方电气(广州)重型机器有限公司生产制造成功并胜利发运。
总投资近千亿元的福清核电站规划6台百万千瓦级发电机组,现在已完成1号机组的建设,2号机组已经提前3个月于6月17日顺利开工建设。据悉,这6台百万千瓦级组预计可拉动当地GDP增长近4000亿元。
核电建设步伐的加快拉动当地经济的明显张力外,各项数据显示,核电装备业,特别是第三代核电技术装备生产已经进入快速发展期。
为此,有投资人士分析认为,到2020年,我国核电设备市场或将达到4000亿元,其中,核岛设备市场容量约为1800亿元,常规岛设备市场容量约为1200亿元,而其他辅助设备市场容量约为1000亿元。
到目前,核电设备整体国产化整体推进迅速,以“三大动力”(哈尔滨、上海、东方三大动力制造集团)和“三大重机”(一重、二重、上重)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企业,进行了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技术改造,累计投入二三百亿元,形成了全世界最先进的核电装备制造条件。
对此,齐鲁证券分析师冯超认为:“在这核电制造方面,现在看来,东方电气要走的快一点,上海电气发展主要围绕大部件做文章。”在第三代核电AP1000的助推下,我国核电装备业迈上了新的发展之路。
风电装备:产能是否过剩成热点
20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5兆瓦级风电机组6月20日在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赛汗塔拉风电场实现并网发电。到目前,我国风电设备方面,3兆瓦级刚开始试运行,5兆瓦级的已经进入攻关阶段。
国家能源局分别在内蒙古、甘肃、新疆、河北和江苏等风能资源丰富地区,布局建设6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其中,甘肃省提出的“建设河西风电走廊,再造西部陆上三峡”的目标开始实施,酒泉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已经开建。据了解,内蒙古可供开发的风能达到1.01亿千瓦时,几乎占到全国的一半。风电的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风电装机容量出现了产能过剩。据了解,近年来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企业与日俱增,我国目前风机制造企业已经超过70家,不可否认的是,风电设备企业里会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投资者。有风能方面的专家甚至表示,我国风电设备制造业严重过热。
对此,冯超并不这样悲观,他认为,起码两年内,国内的风电装机容量不会存在产能过剩的问题,主要是风电设备供求的关系,现在处于供大于求的状态。
冯超告诉中国能源报记者:“国家大力发展风电领域,主要是因为我国有丰富的风源。”他举例说,像甘肃要建设陆上的风电三峡,这样的大手笔建设,会让我国的风电装机容量超过三峡水电站。
现在,我国发展风电主要集中在内陆地区,海上风电在今年获得青睐。今年1月,发改委副主任、国家能源局局长张国宝表示,国家有关部门将对海上风电的规划和建设工作进行部署,主要分布在江苏等沿海滩涂及近海。根据发展改革委能源所的评估,我国近海海域风电装机容量可达1亿至2亿千瓦。
目前,五大电力集团和地方政府都在积极开发风电场项目,抢占风电能源的制高点。据悉,今年将达到2000万千瓦,而到2010年将形成3000万千瓦具有电网配套的风电场。按照风电设备国产化率要达到70%以上的要求,风电设备制造业将面临近2000亿元的市场空间。
以内蒙古为例,1月份,包头汇全稀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投资的“稀土永磁电机系列产品及稀土永磁兆瓦级锋利发电机组”在内蒙古包头落户。3月,广东明阳风电技术有限公司总投资10亿元兴建的风力发电设备叶片生产项目落户呼和浩特市;广州中科恒源能源科技股份公司投资建设的永磁风力发电机组落户包头。4月,包头市青山区政府与英国独资企业天顺(苏州)金属制品有限公司签订了风电塔筒生产项目合作协议;世界著名的风电设备生产商丹麦的维斯塔斯在呼和浩特市生产的首台850千瓦风力发电机顺利下线。
风电设备虽然受到国家的重视和市场的追捧,但是关键设备依旧是整个风电行业所面临的问题,其中关键的轴承还需要进口,国内部分企业产品得不到认可不是短期内能解决的问题。
光伏设备:政策利好迎来春天
6月14日,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用于建筑的大型光伏构件”科技成果,全球最大的非晶硅光伏屋面工程、新建成的威海市民文化中心275千瓦光伏屋顶项目落成。业界专家认为,这项工程技术都具有高性能、高质量,满足建筑幕墙、屋顶等场合使用,填补了我国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新能源领域中的重要一员,光伏产业最近因为产业规划和发展前景倍受瞩目。
冯超认为,这主要得益于我国实施了“太阳能屋顶计划”的实施,这也是半年来光伏产业发展中最大的一个事件。
他所说的“太阳能屋顶计划”即:3月26日,财政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的实施意见》与《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财政补助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对符合条件的太阳能光电建筑应用示范项目给予20元/瓦的补贴,这一补贴极大地刺激了中国的光伏产业市场。
有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一补贴政策,最先受益的是中游的薄膜电池的芯片和组件生产商,紧接着将是下游的系统安装和一些做相关配套设备的企业,最后才是上游的原料生产企业。
“以前的光伏电池基本上都销往国外,受政策影响,现在一些企业已经在国内逐渐打开了市场,差不多接近一半了。总体来讲,光伏国内市场发展不错。”冯超说。国内市场的顺利拓展,对于一直依靠出口来发展的太阳能电池行业来讲无疑是个利好消息。
在5月5日召开的SNEC第三届(2009)国际太阳能光伏大会上,提高光伏业的发展目标成为业界共识。随后,浙江、江苏、上海、山东等省份在新能源政策中都强调要大力发展光伏产业。其中,江苏太阳能电池产量达1580兆瓦,占世界太阳能电池产量的23%,目前已经形成了从高纯多晶硅、硅片、电池、组件、集成系统设备到光伏应用产品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资料显示,目前我国有500多家光伏企业和研发单位,其中多晶硅材料企业近20家。总体来看,真正大型的企业集团还尚缺乏,借机政策打开国内市场成当务之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