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控制工程论坛网论坛 » 职业交流 » 从技工到数控应用专家(转帖)

小麻籽

小麻籽   |   当前状态:离线

总积分:2486  2025年可用积分:0

注册时间: 2008-10-04

最后登录时间: 2009-11-12

空间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从技工到数控应用专家(转帖)

小麻籽  发表于 2009/10/31 19:58:44      989 查看 0 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机阅读

从技工到数控应用专家(转帖)

技校毕业生——操作工人——全能技工——数控应用专家。上海液压泵厂数控机床调试工、高级技师、工程师李斌实现了这个飞跃。在他的业绩里,在众人的心目中,他都是名副其实的“工人专家”。


早在14年前的1992年,李斌就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称号。之后,各种殊荣接踵而来:1995年再次荣获上海市劳动模范

称号,并成为上海首届十大工人发明家之一;1996年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青年岗位能手称号;1997年荣获全国十大杰出青年、中国青年五四奖章;1998年当选为上海市第十一届人大代表;2000年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2002年当选为党的十六大代表;2003年荣获全国技术能手、中华技能大奖称号;2005年再次荣获全国劳动模范称号。

现在的李斌还是上海市技师学院院务委员会副主任、上海市技师协会副会长,上海市师范大学教授。但是,李斌仍然战斗在上海液压泵厂生产一线岗位上。

“三项全能”独树一帜

1980年,李斌从上海液压泵厂技工学校毕业,进厂当了一名初级技术工人。从此,他一直坚持边工作边学习,走岗位成才之路。1998年9月,李斌经过上海电视大学3年的学习,取得了大专文凭。接着,他又考进上海市第二工业大学工业自动化控制专业攻读本科。为了不影响工作,他选择了每周两个晚上和一个星期天的课程。每到大学上课的日子,他下了班都要赶上十几公里的路程按时到校听课,3年里风雨无阻,乐此不疲。经过3年大专、3年本科的在职学习,使李斌奠定了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

为了掌握世界上最新的数控技术成果,李斌以顽强的毅力学习英语。要掌握最起码4000多个专业单词,这对英语知识几乎为零的李斌来说谈何容易?但是,他凭着一夜一夜地学习攻下来了,在全国统一命题的英语等级考试中取得了85分———“弱项”变成了“强项”。现在,李斌能直接阅读英文资料,从中了解当代最新的数控技术及其发展趋势。这为他始终走在当代数控技术最前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边工作边读书,李斌感到其乐无穷。通过20多年坚持不懈的学习,李斌成了“三项全能”之才:在掌握金加工全工种技能、数控机床全机种应用和全方位工艺技术上,他都技艺超群,独树一帜。他是集技术技能型、复合技能型、知识技能型人才于一身的高技能人才楷模。

谈判桌上赢得美誉

上海液压泵厂有个习惯做法:购置数控机床的谈判,总要请李斌出场。于是,他成了谈判桌上惟一的普通工人。

1996年7月,上海液压泵厂打算引进一台数控机床。谈判中,外方把本不该列入报价的数控机床附件列成分项目进行报价,并把数控机床本身固化的程序也作了价,开口就要120多万元。

此时,李斌摊开准备好的资料,对数控解锁程序进行逐项分析,向外方阐述自己的观点:“先生,依我的经验,机床固化程序不应再次计价。不信的话,我可以凭自己的能力打开这些程序。”

李斌如此精通数控机床,令外方大吃一惊:“你是否用过我公司的数控机床,或得到过我公司的数控机床设计资料?”上海液压泵厂的厂长笑着说:“他是我厂的专家,是一位技术工人。”外方谈判人员深为李斌的高超技术所折服,当即作出让步,价钱一下子减少20多万元。
2002年初,上海液压泵厂准备从台湾某公司购置一台加工中心。台商来了,刚坐下就滔滔不绝地介绍他们的产品质量如何可靠,技术如何先进,并开价120万元。

李斌仔细听着,台商开始也没有在意他,只是心里有点疑问:这个厂谈判怎么会把一名技术工人叫来?可能是“客串”。

“李斌,请你谈谈。”每当谈判的关键时刻,上海液压泵厂的厂长总是打出这张王牌。

接着,李斌开始对这台加工中心作详细的技术分析:“机床导轨是比较老式的。至于刚才介绍的一部分附件,不应该另外计价,这类附件已经计入整机价格……”透辟的分析,让台商感到这场谈判遇到强手了,自己的信息优势似乎一下子消失了。经过谈判,整台机床最终以97万元成交。李斌的知识型、专家型工人的风采又一次得到了展示。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在商务谈判中,李斌之所以能为企业赢得一个合理的价格,靠的正是那种超越岗位需要的知识储备和信息贮存。

不懈追求技术创新

“学知识、学技能,仅仅是我的第一步追求;用知识和技能搞创新,为企业和国家创造更大的效益,才是我的最终追求。”李斌用自己的创新成果证明,他是一个言行一致的人。

20世纪80年代末,上海液压泵厂第一次引进了2CNC数控机床。外国数控机床加工功能的专一性比较强,而作为国有企业的上海液压泵厂,在当时又不可能投入更多的资金去进口各种功能的数控机床。因此,在洋机器上搞创新就成为一件势在必行的事了。

2CNC数控机床上有个专用弹簧夹头,控制着所要加工的全部棒料的规格。它要求棒料的外径尺寸误差必须控制在两三根头发丝粗的范围内,否则将会被它卡住。因此,这种专用弹簧夹头被人们形象地比喻为“喉咙”。这个“喉咙”常常导致费工费时。

让“喉咙”变粗,使机床能加工粗细不等的棒料,就必须改进弹簧夹头。

“让我试试。”这已成了李斌的口头禅。说着,他一头钻进数控机床内,对气缸、油泵、夹具逐一研究起来。他拆下弹簧夹头,重新设计了一种伸缩自如、开合范围大的软爪夹具替代弹簧夹头,然后利用原有的气阀管路供气;紧接着,他又调整了机床气缸、泵阀的进口和出口位置……几经调试,效果出来了:粗粗细细的棒料自如地送进机床自动夹紧,洋机器的细“喉咙”就这样变粗了。

2002年初,上海液压泵厂接到一项国家专用产品加工任务。这种产品厂里过去也生产过,但其外壳是委托加工的,每台外壳的加工费为8500元。接受任务后,产品的外壳是否还要委托加工?此时,李斌向厂长提出:“我们自己在数控机床上也能做出来。”不久,这项“自讨苦吃”的任务在李斌主持下圆满完成了,为企业节省了一大笔费用。

一项项创新成果及其所产生的巨大效益,使一名普通技术工人的价值在平凡的岗位上得到了升华。李斌用自己创新的业绩再次证实了一个真理:人人都可以成才,每一名技术工人都可以成为专家型工人。 

帮助更多的人成才

成才、成名后的李斌,对自己的要求更高了。他叮嘱自己不能丢掉生产一线工人的本色,认定一个人的价值在于有所作为,乐于奉献,特别是要帮助更多的人成才。这就是李斌的境界。

上海液压泵厂有个李斌小组。多年来,在李斌的带领下,小组的学习气氛一直非常浓厚,小组成员中涌现出多名上海市劳动模范、电气系统先进生产者和上海市新长征突击手。李斌小组也先后荣获上海市红旗班组、全国先进班组、上海市模范集体、上海市共青团号和全国五一劳动奖状等殊荣。一个集体成长起来了,这才是李斌最高兴的事。

调查显示,在产业工人队伍中,李斌式的知识工人还十分匮乏。好些企业存在“技术断层”的隐患,一些宝贵的技术“绝活”濒临绝迹。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整个社会对技术工人仍抱有偏见,他们的职业声誉不高,社会地位仍处于低端。大多数家长不愿意把自己的孩子送到技校学习,青年工人又对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热情不高,以致引进了先进机械设备,生产不出质高品优的一流产品,影响着企业的发展。


以李斌的名字命名的李斌技师学院已经开学,多名学员正在这所学院沿着李斌的路子往前走;上海液压泵厂、申城和全国各地的职工,在李斌精神的感召下,毅然走上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道路……但愿,一个李斌的崛起,能够带动千万个李斌的茁壮成长。

1楼 0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