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对防爆波电缆井的定义及作用进行了深入的分析, 介绍了防爆波电缆井的型式和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防爆波电缆井 冲击波 顶板 侧墙
目前在设计人防工程时均需要设置防爆波电缆井, 它的作用是什么以及设计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笔者将对此问题的思考与大家交流一下。
1 防爆波电缆井的定义
在设计人防工程时主要依据两本规范: 《人民防空工程设计规范》(GB 50225 - 2005 , 以下简称《规范1》) 和《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 50038- 2005 , 以下简称《规范2 》)。《规范1 》对防爆波电缆井的定义为: 能防止冲击波破坏的电缆井。《规范2 》中是这样定义的: 能防止冲击波沿电缆侵入防空地下室室内的电缆井。两者的定义有着明显的不同:《规范1 》肯定了该电缆井是能抗冲击波破坏的, 即有一定的抗力, 这不同于普通的电缆井; 《规范2 》则说明该井的作用是防止冲击波沿电缆侵入防空地下室室内, 从而防止对人防工程内部造成破坏。两者从不同方面对防爆波电缆井作了定义和解释, 但两者都正确吗?
笔者认为防爆波电缆井在结构上由普通电缆井的红砖砌筑改为钢筋混凝土浇筑, 这样的电缆井可以防止战时被轻易摧毁, 不仅保护了井内的电缆不受破坏, 也防止了人防工程的电缆入口被破坏和堵塞。在《规范2 》的前一版本GB 50038 - 94 的教材(《规范2 》管理组编写, 1998 年出版) 中给出了这样一段话: “为防核爆冲击波, 凡引入或穿出防空地下室的电气线路, 应一律用电缆埋地敷设。另外
对电缆的引入段或穿出段, 还应采用具有防护能力的电缆井连接, 以方便安装和更换。” 这段话明确指出了有防护能力的电缆井(防爆波电缆井) 的作用是方便电缆的安装和更换, 这与《规范1 》是相一致的, 而《规范2 》的现行版本却起了变化, 让人难以理解。冲击波的压力可以作用于固体上, 其快速传播却是在空气中进行的, 电缆是实心的固体, 不象排水管道是中空的, 冲击波怎么会沿电缆侵入人防工程呢? 这很值得商榷。
另外, 《规范1 》中对防爆波的英译文均为blastproof (blast 有冲击波含义), 《规范2 》中防爆地漏( blastproof floor drain) 和防爆波化粪池( blastproof septic tank) 术语英译文也用的是blastproof, 可防爆波电缆井却译作了anti - explosioncable pit, explosion 是爆炸的意思, 笔者认为这种译法似乎没有blastproof 贴切。
2 防爆波电缆井的设计
防爆波电缆井的型式目前分为两种: 顶盖式(甲型) 和侧墙式(乙型)。顶盖式防爆波电缆井设在人防工程的上方, 电缆由顶板引入。侧墙式防爆波电缆井贴邻人防工程, 电缆由人防工程的侧墙引入。工程上可根据覆土厚度和地形条件来选择适合的型式, 但尽可能采用侧墙式, 即侧墙进线。因为冲击波的来向与进出人防工程套管的方向成90°, 这样作用在套管上的冲击波被大大削弱了, 所以侧墙进线相对于顶板进线更安全。防爆波电缆井从功能上分为强电井和弱电井。两者在做法上是相同的, 但为了防止互相干扰, 强电和弱电电缆应从各自的井进出人防工程。防爆波电缆井在设计时应将其位置设在距离配电间(进线间) 较近的位置, 直接贴邻人防工程。由于防爆波电缆井是战时紧急引接其它电源和其它线路的接口,所以除留有设计需要的穿墙管数量外, 还要预留备用穿墙钢管, 通常为4 ~ 6 根50 ~ 100 mm 的镀锌钢管。
还需说明的是, 在国家标准设计图集《防空地下室电气设计》(07FD02) 中有关于电缆防爆波井的做法图示, 其中的注4 要求电缆井战时用粗中砂填满。这样做的好处是更好地保护了电缆井中的电缆和进出人防工程的套管。但这样做势必会增大更换和引入电缆的时间和难度。从一人多高且口部宽度只有700 mm的井中将砂子取出其难度可想而知。要求填满粗中砂的原因, 笔者认为首先是保护井内的电缆和套管, 其次是弥补口部盖板较为薄弱的防护能力, 因其厚度只有80 mm, 而井壁却有250 mm。能否考虑不添加砂子, 而是在战时将电缆井的口部予以加固呢?
3 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对防爆波电缆井的一点粗浅认识, 同大家一起来分享。设计工作不仅要知道怎么做, 重要的是要知道为什么这样做, 愿与同行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