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6-14
我国太阳能产业从三十多年前起步至今,可谓一路凯歌,而到2011年,原本风风火火的太阳能行业却将洗牌大戏愈演愈烈。而在终端市场却呈现了如火如荼的假象,厂家、经销商使出浑身解数,又打折又赠送,促销搞得硝烟滚滚,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却是终端市场业绩平平。
每个身处太阳能行业的人都感觉到了这个2011寒气重重,但同时又相信这份阳光事业最终能拨开乌云见太阳。那么从“危”到“机”到底有多远?
危,危机重重
农村、外贸、工程是拉动太阳能行业发展的三驾马车。从目前看,这三驾马车中,除了外贸稍微给力一点外,农村和工程市场受到了阻力,与业内人士的预期相差甚远。
在农村市场,太阳能厂商得到了家电下乡等政策的支持,这种“拔苗助长”式的扶持使得太阳能热水器在农村的的确确火了一把,但是这把火却没有形成燎原之势。目前,行业混乱的现象有目共睹。对于购买力较低的农村市场而言,宁可选择价格较低的杂牌,也不愿意接受家电下乡中价格相对昂贵但质量有保障的太阳能品牌产品。同时,安装难,售后服务半径远,农村使用能力对培训要求高等导致了企业在农村市场的盈利空间被不断压缩。
在国际市场,各国政策出台相应政策扶持太阳能产业的发展,可以说,国外市场对太阳能产品的需求极大。据国际新能源市场发布的《2010年太阳能热水器出口数据报告》指出,2010年我国太阳能热水器整机的出口总值为10897万美元。由此可见,在出口方面,我国太阳能热水器虽然表现良好,但也遇到了一系列问题,比如国外的准入标准高,需要的技术认证复杂,国内企业在国外市场上无法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等。这些问题涉及到企业自身的技术、资金、实力等众多因素,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对于大多数出口企业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工程市场是一个具有极大潜力的市场,但是由于行业标准缺失,房地产开发商对太阳能产品的了解较少,在工程一体化的招投标中价格相差悬殊,注重价格,忽视质量的现象比比皆是。最终导致消费者终端出现质量问题,行业口碑下降。相比厂家,经销商更能接触到工程项目,然而,经销商在专业知识及谈判方面存在欠缺,往往使得工程项目流产。同时,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项目周期较长,需要较大的资金投入,而资金的回拢又要等到工程项目结束以后,这对经销商的实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机,机遇把握
事物总是具有两面性的,在有“危”的时候,在他的对立面,必然有“机”存在。太阳能热利用行业正处于机遇与挑战并重的时代。十二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把太阳能热利用列为发展重点,这无疑给太阳能企业注入了一剂强心剂。那么,面对机遇,改如何把握呢?如何从“危”到“机”缩短到最小的距离呢?
一、打通渠道。“谁掌握了渠道,谁就掌握了市场”,虽然这是一句老生常谈的话,但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真理。有众多业内人士对渠道的问题进行过探讨,笔者认为,不一定要通过开拓新模式的渠道来解决目前的渠道问题。相反,需要改变的不是渠道,而是思路。厂家需要转变招商思路,不求经销商遍地开花,而要寻求经销商的质量,寻找真正能够为企业带去销量的经销商。
二、借力。正如上文所说,目前太阳能与建筑一体化的工程项目在前期后期都存在难度,比如对项目信息掌握不够全面等因素都将导致投标的失利,此时便可以借助第三方。笔者认为,目前国内太阳能热利用行业内,能满足这方面需求的第三方是国际新能源市场。该市场通过与房地产商、学校、医院等开展合作,为入驻市场的企业提供相关的信息,同时也给予招投标方面的帮助。生产商、经销商以这个市场作为媒介,便可以大大节省在工程方面的人力物力投入,将工程项目的利益最大化。
三、以技术创新,降低成本。现在市场上面临的问题就是品牌产品的价格无法与杂牌竞争,而消费者趋向于价格低廉的产品。因此,笔者认为,通过技术创新,压缩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降低成本,取得市场竞争中价格优势。上文中所提到的国际新能源市场,也是一个技术交流的平台,在技术方面将给企业带去不少的帮助。
笔者认为,太阳能热利用行业从“危”到“机”其实并不遥远,关键在于身处其中的企业如何把握自身发展,又如何通过团结起来去把握行业发展。条条大路通罗马,只是有的路少些曲折,而有的路大费周章,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谁以最快捷的方式占领市场,谁就有机会赢得市场青睐,向第三方借力又何妨?
评论2
楼主 2011/6/20 16:58:48
我更喜欢“机”,“打通渠道”请问仅仅是转变思想这么简单吗?
楼主 2011/6/20 19:50:28
话题太大了,能源危机就是为新能源铺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