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师论坛

电机与运动控制

关注:量有余"芯"不足 中国制造也需"变芯"!!

viator
viator

2005-12-31

中国是世界上主要的家电生产和出口基地,微波炉生产量占全世界的60%;中国生产的洗衣机占世界总产量的30%,冰箱占16%,空调器占30%;随着外资源源不断地流入,随着贴着“中国制造”标签的家电产品源源不断地输出,“中国制造”越来越响亮,“中国制造”正成为世界许多国家生产者、商家、消费者每天离不开的商品。就产品的产值而论,中国是世界第4大工业基地,排在美国、日本和德国之后。有人说中国已成为一个巨大的制造中心和采购中心。中国日益成为世界舞台的一部分。在一连串鼓舞人心的数字背后也隐藏着令人担忧的忧患,一些专家指出,缺乏核心技术是目前我国制造业的致命弱点,核心和关键技术主要还是依靠进口,国民经济和高技术产业所需装备已形成了进口依赖。据统计,近年来我国设备投资的2/3依赖进口,光纤制造装备的100%、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的85%、石油化工装备的80%、轿车工业设备、数控机床、纺织机械、胶印设备的70%被进口产品占领。大量的事实警告我们,中国离制造业中心的地位尚远,我们没有理由自我膨胀。 

  在刚刚结束的“两会”上,如何将“中国制造”转变为“中国创造”再次成为代表的焦点话题,中国社会科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杨圣明代表认为:大量的投资,过多地集中在加工制造环节,造成经济增长的成本高、代价大。虽然世界上很多名牌都可以在中国生产,但只是生产线上加工组装,利润很低,贸易摩擦越来越多。两边高端的研发和营销为外商掌握,我们是中间最低的部分。我们的加工制造密而不优,大而不强,缺少“芯”。 

  衡量中国制造有没有竞争力,重要的不是看卖出了多少鞋子、T恤、多少微波炉与空调,而是赚了多少利润,这就需要用先进制造技术来“强身健骨”,从为跨国公司作加工,发展为利用外商的技术抢占国际市场,利用外资不应反被外资利用。 

   中国制造新思维与新思路 

  鉴于中国制造的历史、现实与未来,中国制造企业要进行四大转变:一是从模仿到创新的转变;二是从工厂到市场的转变;三是从重生产到重设计的转变;四是从贴牌到创牌的转变,最终将“中国制造”打造成像“丝绸之路”、“四大发明”这样有中国概念、有中国文化、有中国符号的大品牌,在全球产生影响力和辐射力。 

  过去,中国制造的支撑是能源资源与人力资源,但是从长三角、珠三角的煤、电、油全面告急,民工荒折射出一个信号:能源消耗型、人海战术的粗放型,中国制造无法支撑中国制造由大国走向强国。因此,中国新一届政府领导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减少能源消耗,减少污染排放,产生可持续的良性循环,从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从借鸡下蛋变成养鸡下蛋: 

  上游开发——加大人力资源的培养与培训。加强与职业技术学院的合作,开展订单式教育,定向培养,训练职业精神与技能,把人力资源的第一个纽扣扣准。 

  中游拓展——保持猎人智慧。把战略变成使命,把制度变成公约。持续改进组织结构、营销管理,不断进行技术创新。中国制造与跨国公司同台竞技,关键不是低成本、低工资的比较优势,而是拼生产效率、管理效率、技术创新的真功夫。 

  下游延伸——全球化思维,本土化行动。中国企业首先要立足中国市场,做大中国市场,才能走向世界,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中国消费者的理解支持,中国消费者是“中国制造”的衣食父母。如果绝大部分的“中国制造”都能集中精力专心专注做好每件产品,让中国老百姓不需要开几次家庭会议就能买得起自己想买的产品,那么,这就是对中国消费者最大的回报。 

  因此,在开放中一定要避免对外资的过分依赖,加快扶持民族企业的成长。实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目标,如果依靠外资主导是根本无法实现的,因为跨国公司是不会为投资国承担太多的社会责任,也不会为受资国的经济发展承担太多的义务。中国未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一定要依靠我国本土企业的责任和贡献来实现。 

  中国制造要有民族性和使命感 

  中国制造起步晚,海外经验少,但这并不是我们逃避责任的借口,中国制造必须要用壮士断腕、破釜沉舟的决心去学会全球营销的游戏规则,重新塑造“中国制造”。曾经听过“西服效应”的故事:一位农民进城,想买一件西服,营业员告诉他,穿西服要打领带,打完领带还要穿皮鞋,穿了皮鞋还要整发型,最后这位进城农民“改头换面”成了“诗人”。如今,“中国制造”正走在成为“诗人”的路上:过去我们洗脚上田搞实业,是为了有碗饭吃,随后我们进城“打工”,是为了学技术,提高自己的竞争能力,如今,我们出海“探路”,就是为了少走弯路国际化。真正的国际化,既不是全面的“西化”,也不是片面的“汉化”,而是中西结合,取长补短,“中国制造”就是既保持“民族性”的本色,又把握“世界性”的流行色,从“世界工厂”的班组长、车间主任,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从优秀到卓越,每天都要进步,力争成为“世界工厂”的主人,改写“世界工厂”的董事会章程。过去,“中国制造”给人的印象曾经是低档品,含金量远不敌“日本制造”、“德国制造”、“美国制造”。但是这种情况正在发生变化,借助技术升级的契机,“中国制造”的品牌日益变得响亮起来。 

  三种制造模式:哑铃型、橄榄型、金箍棒型 

  业内专家认为,制造业的垂直分工是产业价值链的分工,可以粗略地将产业价值创造活动分为三大环节: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生产环节又可分为一般零部件制造和技术密集的核心零部件制造。跨国公司首先转移的是一般零部件制造和成品组装,总的来说是先转移生产活动环节。从中国家电行业的发展来看,中国家电制造企业有三种模式: 

  哑铃型 

  加工车间模式,即两头大,中间小,生产在中国,研发与销售在海外,其典型代表就是跨国公司在中国设立的“候鸟型”企业,它们瞄准中国廉价劳动力和生产成本,将中国作为其下游的制造基地,工厂所处位置、产业链的位置是“加工组装”的最末端,它们生产的产品也打着“中国制造”,但准确地说是“在中国制造”。 

  橄榄型 

  生产制造模式,即两头小,中间大,没有品牌,没有研发与销售,只是做专业代式的OEM(原始设备制造商),其典型代表就是珠三角、长三角那些没有品牌,没有销售网络与服务的“订单型”企业,公司的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只要上游一抽单,业绩就大幅下滑。 

  金箍棒型 

  基地中心模式,即能伸能屈、上下贯通的敏捷制造型企业,它们拥有自己的自主品牌和销售网络,掌握了核心技术,能独立研发,有自主知识产权,其典型代表是以华为、格兰仕为代表的珠三角民营企业,他们正处在中国制造走向中国研发、中国经营、中国创造的路上。 

  格兰仕的发展史是中国家电业的一个缩影:20世纪90年代初,从日本引进微波炉生产线,坚持两条腿走路、贴牌创牌并举战略——在国内市场创名牌,在海外市场做贴牌,产业搬进来,产品走出去,迅速做大做强,形成“世界名牌格兰仕造”的基地中心,短短的十几年时间走过西方跨国公司的百年路,从技术引进——到技术改善——到技术创造。目前,格兰仕已经掌握微波炉、空调、小家电等产品的关键核心技术,如微波炉的磁控管技术,申报注册的专利技术和拥有的自主知识产权产品近千个,特别是近年研发的光波技术,已成为世界家电的风向标和导航仪,在全球家电市场掀起了一股“光波旋风”。 

回帖

评论2

总共 , 当前 /
首页 | 登录 | 注册 | 返回顶部↑
手机版 | 电脑版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16 C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