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8
建筑节能概述
建筑节能,指在建筑材料生产、房屋建筑和构筑物施工及使用过程中,满足同等需要或达到相同目的的条件下,尽可能降低能耗。
中国绿色建筑行动纲要草案----仇保兴
一、发展绿色建筑是解决我国资源能源问题的重要战略
我国正处在城镇化的初中级阶段,每提高1%城市化率,新增能耗6000万吨标准煤;每提高1% 的城镇化率,新增建筑用地1000多平方公里;从材料上看,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率,新增钢材、水泥、砖木等建材总重量6亿吨。大家可以想象,城镇化就是一个推土机,是一个把资源、能源、生态进行消灭的、进行破坏的大型推土机。但是城镇化也是造福机器,如果城镇化通过绿色建筑、绿色产业、绿色交通、绿色的城市来推动的话,那么城镇化就能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所以未来怎么样取决于我们今天在座所有人的所作所为。
从另一个角度看,我们国家既有建筑改建成绿色建筑的潜力是巨大的。全国既有建筑共400亿平方米,在这400亿平方米中,人均电梯使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2,是发达国家的1/10,所以我们在电梯上还有很大的进展。北方地区单位建筑面积的采暖能耗与气候条件相近的发达国家相比,我们高出2-3倍。例如北京一平方米建筑在冬季采暖所需要的煤20公斤,节约的幅度是巨大的。从2005至2009年,空调使用量增加了210%,小汽车增加223%。使用家用电器是老百姓希望生活条件改善的愿望,但是电器如果不是绿色、节能的,或者在房间里使用根本不能保持温度的话,其所造成的危害和浪费将是巨大的。
二、加快绿色建筑发展的条件已经成熟
今年绿色建筑大会已经举办第七届了,从多个方面来看,中国绿色建筑行动已经准备好了。
第一,不断提高的城市新建建筑的节能比率,证明我国全社会建筑节能的意识已经形成。从2005年设计阶段节能建筑只能达到53%,而实施阶段还不到21%,仅仅五年时间,我们已经提高到设计阶段99%,施工阶段95.4%,一般性的节能建筑已经达到了极限。
第二,从今后几年大规模建设的保障性住房将成为绿色建筑大发展的契机,保障性住房是政府强制性进行建设的住房项目,从前面五年时间一共建了1100万套,今后五年要建3600万套,3600万套意味着一半的建筑市场将由保障房来提供,这时候政府重点工作就要使保障房成为绿色建筑。现在机会已经成熟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强调把价格低廉的保障房变成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的绿色建筑。深圳市就在这方面做出了样板。
第三,大规模的推广可再生能源在建筑的应用,助推绿色建筑的发展,因为建筑变成产能场所,从前几年来看太阳能光电在建筑的一体化应用已经迅猛发展。从太阳能光热在建筑的应用来看,我们建筑屋顶的应用量已经达到全世界的70%,全世界的70%的太阳能光热在中国。
三、加快我国绿色建筑发展基本策略
首先,加快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基本策略在“十二五”期间应该是怎么样呢?应该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过去的五年采取自愿申报的办法,使得绿色建筑从零起步获得每年100以上的标识标志。第二阶段,在未来的几年,每年获得标识标志的建筑应该达到三百个,甚至每年五百个,必须把工业性和区域性的强制与商业性的自愿相结合。第三阶段,到“十三五”时期,要进一步使绿色建筑覆盖所有建筑类型,所以还要增强商业性经济激励政策,使得绿色建筑基本上在我国推广。
其次,目前第一个五年计划我们已经完成,正向大规模发展绿色建筑的“十二五”迈进,我们将面临巨大的使命感和工作量,我们还要面临生态城市大规模的建设。
第三个策略,我们要依托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与示范城市对绿色建筑强制性的推广。对获得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项目、享受国家补贴的项目以及示范城市享受国家补贴的可再生能源应用示范城市来说,要求80%以上正在应用的项目应该是绿色建筑,并且要尽快过渡到100%。达不到绿色建筑内部体系要求的,不能进入绿色建筑认证标准的可再生能源利用项目应该终止。可再生城市30%新建建筑应为绿色建筑,启动既有建筑改造为绿色建筑在“十二五”可达到20%。改造成绿色建筑,既改善了舒适性,又提高了空气质量,同时大大降低了能源的消耗和材料的消耗。
四、加快绿色建筑关键技术和政策的研发
加快绿色建筑,关键技术研发和政策尤为重要。首先,我国气候区异常复杂,至少有四个气候区,不同气候区和建筑种类都要编制相应的绿色建筑的标准和实施规范,这些标准和实施规范应该向古老的乡土建筑学习,不能采取不尊重传统的做法。
第二,开发绿色建筑设计和检测软件,绿色建筑同时要考虑到舒适性、减排性、节材、节水,这也使得设计软件的复杂性大大增加,要求我们技术上一定要攻关的。有了设计就有了检测的软件,这些软件都必须要通过研发,使得它成熟起来,而且广泛的推广应用。
第三,设立20个以上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和绿色建筑产业化基地,构建产、学、研、政、企广泛联盟和产业化的推广平台。绿色建筑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科学研究,而应该成为一种全体市民的共同行动。
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