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世纪60年代,公众态度开始转变。1962年,一位名叫雷切尔·卡森(Rachel Carson)的海洋生物学家出版了《无声的春天》(Silent Spring)一书。书名意指一个没有鸟类的未来,作者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叙述了剧毒农药和其他当时美国工农业及日常生活常用的化学药剂造成的长期毁坏。这本书出人意料地一跃成为畅销书。1968年,"阿波罗"号(Apollo)的宇航员在完成首次环月球飞行后的返航途中,第一次拍下了地球全貌相片。地球的形象──小巧玲珑、美丽且别具一格──迅速凝刻在数百万人的心中。1969年,凯霍加河里的工业废料再度引发大火。这一次,公众作出了迅速而强烈的反应。大火的位置是在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一时间克利夫兰成为全国的笑料,各地的广播电台都在播放讽刺歌曲《大河烧啊烧》(Burn On, Big River, Burn On)。同年,美国国会通过了《国家环境政策法》(National Environmental Policy Act), 宣布了"一项鼓励在人与环境之间保持有益的、愉悦和谐关系的国家政策"。
第一个地球日的成功带来了有开拓意义的联邦立法。1970年成立了美国环境保护署(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gency),1972年通过了《洁净空气法》(Clean Air Act)和《净水法》(Clean Water Act),1973年的《濒临灭绝物种法》(Endangered Species Act)。这些法案包含了很多具有深远意义的条款,其中之一是,汽车必须使用不含铅的汽油,达到每加仑汽油最低行驶里数,并必须配备催化排气净化器,以降低汽车废气释放的毒气量。
1990年,地球日声势重振。领导人是第一个地球日的主要组织者之一丹尼斯·海斯(Dennis Hayes)。在他的带领下,1990年的地球日走向国际化。全世界有两亿以上人──1970年人数的10倍──参加了各项活动,说明保护环境终于成为一个全球普遍关心的问题。这股全球势头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会议(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上得到继续,数量前所未有的国家的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就一项可持续发展的长远计划达成共识。
但是,对情况究竟好到什么程度存在不同的看法。环境事务记者格雷格·伊斯特布鲁克(Gregg Easterbrook)在《纽约客》(The New Yorker)杂志里写道,环境法"连同由环保意识推动而作出的大量民间努力取得极大的成功……环保条例,既远非苛刻,也远非高成本,被证明极其有效,耗资比原先估计少得多,而且使贯彻实行这些规则的国家的经济不仅没有减弱,反而得到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