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工程师论坛

现场总线

现场总线的发展与特点

hylotus
hylotus

2009-09-24

现场总线的发展已经有较长的历史,早在20世纪70年代,MIL-STD-1553网络协议已在西方国家的军事航空业中获得应用。Honeywell公司在1983年推出了一种新型差分信号驱动器,它在输出的4mA~20mA直流信号上叠加了数字信号,从而使现场装置与控制室控制装置之间的连接由模拟信号过渡到了数字信号。在此基础上,美国Rosemount公司配合使用了它自己的HART数字通信协议。 
    1985年在Montreal的IEC技术委员会TC65C会议上决定成立Proway Working Group (IEC TC65C WG6)小组致力于现场总线标准的制定。美国仪表协会(ISA)下属的标准与实施工作组中的ISA/SP50也于1984年开始制定现场总线标准。而当时欧洲的两大主流现场总线是法国的FIP和德国的PROFIBUS,两者都迅速成为了本国的国家标准并提请IEC确认为国际标准。这两种现场总线系统存在着很大的不同。PROFIBUS基于分布式控制的思想,遵循MAP/MMS规范中的client/server模型,支持一种面向对象的纵向通信。而FIP则设计为集中式、具有严格实时能力的控制机制,遵循producer/consumer模型,支持一种横向的通信。 
    1992年,由Siemens, Rocemount, ABB, Foxboro, Yokogawa等80家公司联合,成立了ISP(Interoperable System Protocol)组织,着手在PROFIBUS的基础上制定现场总线标准。试图给PROFIBUS增加一种与FIP的producer/consumer模型相类似的publisher/subscriber通信模型。但在1994年,ISP在即将达到成熟阶段时出于策略上的考虑被放弃了。 
    1993年以后,以Honeywell,Bailey等公司为首,成立了World FIP(Factory Instrumentation Protocol)组织,有120多个公司加盟该组织,并以法国标准FIP为基础制定现场总线标准,加入了client/server模型的功能。 
    1994年,ISP和World FIP北美部分合并,成立了现场总线基金会(FF, Fieldbus Foundation),他们开始制定一种针对过程工业而优化设计的现场总线标准:基金会现场总线(the Foundation Fieldbus)。FF协议参照了FIP的总线存取机制和PROFIBUS的FMS应用层机制。 
    与此同时,在不同行业还陆续派生出一些有影响的总线标准。它们大都在公司标准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并得到其他公司、厂商、用户以至于国际组织的支持。如德国Bosch公司推出CAN(Control Area Network),美国Echelon公司推出的Lon Works等。 
    IEC在2000年12月31日颁布了IEC61158标准,包括多种常用现场总线。现场总线标准之争告一段落 。 
    现场总线与数据网络相比,具有数据帧短、数据交换频繁、有实时约束等特点 。按照对实时性和时间确定性能力的支持,现场总线网络协议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采用事件驱动方式,它不直接支持实时性;另一类采用时间驱动方式,它直接支持实时性。在事件驱动方式中,事件的产生(状态的改变)触发相应的动作;在时间驱动方式中,固定周期的时钟中断触发一次对状态的观测并根据状态采取相应的动作。事件驱动方式的网络协议,多数采用随机载波监听(CSMA)协议,具有代表性的协议有CAN和Lonworks等;时间驱动的网络协议,通常采用令牌方式,它又可以进一步分为:

   1)分布式令牌如PROFIBUS;
   2)集中式令牌如WorldFIP和FF;
   3)虚拟式令牌如P-NET。
回帖

评论2

总共 , 当前 /
首页 | 登录 | 注册 | 返回顶部↑
手机版 | 电脑版
版权所有 Copyright(C) 2016 CE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