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小时不停运转的厂房中,晶圆厂人员身着全套无尘衣来回穿梭,日夜不停地忙碌,创造了中国台湾IC代工产值全球第一的成绩。台湾的IC制造业诞生至今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并由原来的集成器件制造(IDM)进一步发展出专职代工的产业模式。由台湾所带动起飞的专业晶圆代工产业,催化了无晶圆IC设计公司迅速成长。台湾也占据了全球第二大IC设计市场的宝座。
在全球半导体产业界有一项不可不提的指标——“国际半导体技术发展路线图”(The International Technology Roadmap for Semiconductor : ITRS),这份描绘世界半导体科技演进趋势的蓝图,目前由美国、日本、韩国、欧洲与台湾五个区域的成员共同参与制作,是全球半导体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ITRS制定组织目前共有900个参与成员,包括晶片业者、设备材料厂商与研究机构,并依照半导体产业各部门技术分为12个工作小组,涵盖设计、前端工艺、微影技术、成品率与封装测试等等领域,各小组以往后推15年为一个预测时间单位,画出不同领域技术的演进趋势图,每两年出版一次更新的路线图,台湾是仅次于美、日的第三大参与地区。
台湾的IC制造业拥有技术实力与优秀人才,也创造了举世闻名的产值成绩,但在金字招牌的光芒之下,仍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在全球市场竞争激烈的趋势之下,应该如何继续保持这些优势?而尽管人才与技术水准是一大发展关键,在半导体产业中仍属劳力与资本密集特性的IC制造产业,下一步又该怎样走?
寻找持续的研发力量
尽管研发已经是IC制造业者一致同意的永续成长的策略,也是全球半导体科技不断演进的主要推动力,一个有趣的现象是,在相关的成绩表现上,产业界似乎已经开始超越本应更专注在前瞻研发的学术界。
以美国为例,过去有美国政府或军方支持的国家级研究机构进行半导体制程技术的前瞻研究,起先是以国防应用为目的,再将技术逐渐转移至一般商业应用,这对美国半导体产业发展的助益颇大。但在上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官方经费补助减少,IC制造技术研发的工作则成为由产业界主导,而有产业界与学术界共同合作成立的民间半导体科技研究机构,如Sematech与SRC(Semiconductor Research Corporation)之诞生。这些集中各界资源的研究机构成为美国半导体产业的有力后盾,但同样的模式想要套用在台湾的半导体业界,似乎就不是那么简单。
集中资源、留住人才
台湾的半导体产业界近年来虽然非常注重研发投资,但也仅限于企业内部或是与特定学校机构的产学合作,很难希望各厂商仿效美国的业者,集中资源共同投入某项技术的研发。那首先需要厂商必须有丰厚的盈余在维持公司管运之外又能资助类似的共同研究,这样的大型业者在台湾仍不容易见到。再则就是目前本地半导体厂商注重研发的概念大多尚存于起步阶段,在投入帮助企业本身成长的技术发展之外,无力兼顾对整体科技进展有益的科技研究;而台湾产业界向来在价值观上也与西方有很大的差异,对于基础科学的研究原本就较无热情。基础科学是最基本的知识,如不能扎稳根基,对产业的永续发展将造成负面影响。而学术研究成果的好坏或重要性的高低,并不在于是否能导入商业化量产,最重要的就是让相关领域人才能培养科学精神与实力,且让台湾整体半导体科技能学术、产业并重,有均衡的发展。(选自《零组件》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