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hypermill9 | 当前状态:在线
总积分:7709 2024年可用积分:0
注册时间: 2007-02-07
最后登录时间: 2023-08-18
-
英国是怎样与制造业说再见的
hypermill9 发表于 2016/5/2 9:24:59 1111 查看 4 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机阅读
2012年英国伦敦奥运会,那场为广大国人诟病的开幕式最令人印象深刻的,可能要数从维多利亚时代的田园风光到工业革命后烟囱林立的场景转换。近几年,沾着北京雾霾的光,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雾都景象也屡屡进入人们的视线。
依靠两百多年前那场发端于中部地区的工业革命,英国将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一直维持到上世纪中叶。如果从文化和政治经济影响力的角度看,这个很多人眼中“衰落的帝国”现在仍不可小觑。这个没有“独立日”的国家曾是世界工业大国,“英国制造”曾是质量上乘的同义词。
20世纪50年代,走出二战阴影的英国开始凭借强大的工业基础,在制造业上领先各国。当时5000多万人口的英国,有近900万人从事制造业,另有90万人是煤矿工人。工业重镇伯明翰与曼彻斯特、格拉斯哥、南威尔士和苏格兰的工业带、东米德兰以及伦敦都是英国重要的工业基地。其对国民经济的重要性,可与建国初期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地位相类。其时,制造业对GDP的直接贡献达到三分之一,与制造业相关的产业贡献还不算。强大的制造业造就了强大的出口:英国在1950年的出口贸易占到全球工业品出口的四分之一,比战后的德国、法国和意大利加起来还要多。
到了上世纪60年代,英国的GDP增长率达到2.6%,而当时欧洲经济共同体平均也才3.3%。虽然没有加入欧共体,而且还两度因为戴高乐将军的拒绝而未能进入欧盟,英国凭借英联邦国家的强大市场,仍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当时超过40%的英国出口商品到了英联邦国家,而35%的英国进口来自这些国家。人们一般认为造就英国上世纪60年代制造业腾飞的原因有两个:一是战后欧陆国家工业基础遭到破坏,二是英联邦国家的巨大市场。到了这个十年的后期,随着德法等国的经济恢复和英联邦国家陆续建立自己的工业体系,英国的比较优势迅速衰落,商品贸易也受到来自“德国制造”“日本制造”的冲击。
国际价值链的转移是英国制造业衰落的外部因素,其自身的经济转型则是内因。尽管英国的政治家们坚信,没有强大的制造业就没有强大的经济,但上世纪70年代末的英国已经彻底失去了制造业的优势,其低下的效率也让英国在全球商品贸易竞争中败下阵来。几乎大部分英国家庭都有曾经从事制造业的人,这一点与我国东北的情况极为相似。他们经历的“转型阵痛”发生在上世纪80年代初。2003年,“铁娘子”撒切尔夫人逝世,哀悼之余,很多人检视斯人贡献,仍对其经济转型政策耿耿于怀。政治左翼指责她毁掉了英国的制造业,而用银行和金融业的“大爆炸”取而代之。撒切尔在1979年上台后,大力推行与货币理论相适应的经济政策,控制通胀,大力发展服务业出口,金融业发展和全球化进程。这一时期,英国采取了市场化的供给侧的政策,摒弃了工会强力影响的劳动力市场更加灵活,直接税大幅下降,企业负担减轻,对外汇交易的控制也大大放松。当时,很多外国公司在英国开设分公司,资本自由流动,英国的开放向世界释放了善意的信号,大量投资也滚滚涌入。习惯了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在这样的开放竞争中也花了很长时间适应和调整,但撒切尔夫人的十年任期承前启后,为现在的英国奠定了经济结构的基础。
现在一般认为1950~1973年是世界经济和英国经济的“黄金时代”,这不仅体现在经济增长速度上,还体现在商品和服务的多样性扩展上。1973~1983年,这个十年是“黄金时代”过去后的余响。英国的制造业遭遇高通胀、两次大的经济衰退、和恶化的工业环境,加之能源价格上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76年对英国的援助和“不满的冬天”里频繁的罢工,“全英国工厂里的灯光都熄灭了。”
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英国的制造业产出才恢复到1973年的水平。与所有工业化地区的经济转型阵痛相似,制造业密集的劳动力纷纷失业,400多万个工作岗位消失了,到1983年,从事制造业的劳动力人口仅仅占到快速增长的服务业从业人口的四分之一不到。到2010年,英国制造业对GDP的贡献不到10%,四十年间,从事制造业的人口减少了超过70%。250多万的制造业从业者与迅猛发展的私营和公立服务业中的2700万从业人口相比,令人顿生今夕何夕之感。
今天的英国已经是“后工业化经济体”,伦敦早已是全球金融中心,而曾经的工业重镇已经绿草如茵,蓝天秀水。伦敦金融城,这个“一平方英里”是举世瞩目的与华尔街齐名的国际金融枢纽。在服务业占主导的今天,随着新一轮科技进步和世界经济形势的转变,与中美德三国拥抱“工业4.0”一道,英国也提出了《英国工业2050战略》,认为未来制造业的主要趋势是个性化的低成本产品需求增大、生产重新分配和制造价值链的数字化。这已经与传统意义上的制造业大为不同,而曾经的工业巨人已经准备再启程。但对中国这样的新兴经济体而言,更相关而且更重要的是英国与制造业说再见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