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控制工程论坛网论坛 » 站务交流 » 转载: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

martion

martion   |   当前状态:在线

总积分:5074  2024年可用积分:0

注册时间: 2013-07-25

最后登录时间: 2019-12-19

空间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转载:工业化进程中的“雾霾”

martion  发表于 2013/12/12 14:52:59      1397 查看 1 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机阅读

  2013年1月中旬,中国华北、东北、西北和江南部分城市出现雾霾,PM2.5等空气污染指数连破纪录,曾流行于10年前“非典”肆虐时期的N95口罩复出江湖。
  雾霾并非科学术语,而是对于底层大气中大量液滴和固体颗粒充斥状态的一种描述。对“霾”较早的定义出自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苏联大百科全书(第三版)》:“因为固体颗粒(烟、灰、尘)悬浮在空气中,造成的大气污浊现象”,在草原、沙漠和城市都会出现,能见度会降低到1千米以下,有时只有数十米。

 

近期,北京遭遇连续雾霾天,市民、游客戴口罩出行

 

        雾霾并非“中国特色”,而是相当具有“普世性”的现象,对应的英文单词包括"haze"和"smog"(20世纪初英国人造的词,由smoke和fog两个单词合并而成,与中文的“烟雾”构词方式一致)等。世界气象组织的手册中,将地表附近空气能见度不高的情况,区分为雾、冰雾、蒸汽雾、烟、火山灰、尘、沙、雪等。形成霾的颗粒包括干燥天气下耕作产生的尘土、汽车尾气、野火和工业排放等。
  雾霾现象不一定是人为原因产生的。在关于中国西南地区的很多史料和《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中,都谈到“瘴气”。在云南的一些河谷中,原始森林长期积累的有机物不断腐败,滋生大量蚊蝇,混杂有露水、昆虫(主要是蚊子)、尘埃的空气,被称为瘴气,远远望去也类似雾霾。在大规模的火山爆发后,可能在周围数百到上千米的范围内出现类似雾霾的天气现象。
  在北半球温带地区的城市,雾霾大多发生在冬季,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冬季容易出现逆温层,阻碍了大气的垂直流动;二是冬季取暖排放的烟尘较多。最近很多人呼吁中国南方的城市也集中供热,如果这得以实现,南方一些城市的雾霾将更加严重。但只要有风,也很容易被吹散。
  19世纪的雾都伦敦
  历史上遭受雾霾折磨时间最长的大城市是号称“雾都”的英国伦敦。
  伦敦雾霾的早期来源主要是煤烟。19世纪,伦敦超过100万居民燃煤。1842年,英国人使用了整个西方世界煤炭产量的三分之二,冬季的烟雾问题越加严重。1873年的雾霾造成268人因支气管炎死亡。1879年,烟雾从当年11月延续到次年3月。在雾霾肆虐的时候,每天市场里都有被毒死的牲口出售。
  雾霾也影响了交通。1902年,一份半月刊这样写道:“清晨,雾是白色而潮湿的,此后变得更像烟。空气中的小颗粒和烟灰混在一起,让人的呼吸感到干涩刺痛。在一些十字路口,交通完全被堵塞,人们不得不抛弃一些公交车和货车。”
  比尔?布莱斯的畅销书《宅:私生活简史》里写道,19世纪的伦敦,人们经常在走路时候撞到墙上;在一次著名的事故中,7个人排成一队,一个接一个地掉进了泰晤士河里。
  1854年,著名建筑师约瑟夫?帕克斯顿建议在伦敦市内修筑长11英里的铁路,以连接伦敦的各个火车站。他提议在这条铁路行驶的列车上安装厚厚的玻璃,以避免乘客接触伦敦污浊的空气。很明显,在他看来,车厢里蒸汽机车的烟尘,也比车外伦敦的空气要干净得多。
  伦敦的雾霾不仅损害人体的健康,也对建筑物造成威胁。雾霾中的煤烟可以熏黑建筑物,雾霾中含有大量硫化物,与水汽结合后呈酸性,形成了对建筑具有杀伤力的酸雾,可以逐步侵蚀建筑。
  1799-1801年,英国国会大厦(威斯敏斯特宫)在扩建的过程中就被煤烟染黑,看起来似乎经过了战火的洗礼,后来使用了大量的涂料装饰才得以改观。18世纪到19世纪的英国人发现了两种建筑材料可以抵抗伦敦雾霾中的酸腐蚀。一种叫做科德石的人造石料,另一种是红砖。在1760到1830年之间,科德石极为流行,成为所有顶尖建筑师的最爱。威斯敏斯特桥上的狮子叫做红狮子,但是原来覆盖的红漆经过酸雾的浸润早就消失无踪了,但科德石雕刻成的狮子身体没有什么腐蚀的痕迹。红砖没有退出英国城市建筑的舞台,主要也是因为它具有较强的抗腐蚀性。

  其他发达国家在工业高速发展期,也大多经历过雾霾的集中爆发。
  1940年代,美国洛杉矶遭遇光化学烟雾污染,以致远离城市100千米以外的海拔2000米高山上的大片松林也因此枯死,柑橘减产。
  墨西哥的墨西哥城、智利的圣地亚哥、土耳其的安卡拉、蒙古的乌兰巴托、印尼的雅加达和马来西亚的吉隆坡,都是雾霾比较严重的城市。有趣的是,西方国家20世纪70年代之后较少出现雾霾,除了规范空气质量的法律实施较好之外,发达国家的工业大规模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也是一个背景因素。
  英国的《空气清洁法案》
  有趣的是,二战期间,伦敦的雾霾明显缓解。这是因为政府为了全力抗击纳粹德国,而对燃煤进行了配给。20世纪40年代的英国普通家庭的厨房中只有一个简易的燃气炊具和一个烧热水用的煤炉。但是热水也是受限制的。燃料、照明和电力部长发起了一项大规模的运动,号召人民节约燃料,并制定了每月生活用煤的消耗上限。政府还鼓励人们反复使用热水。战后初期,英国面临严重的经济困难,1946年的冬季取暖的燃煤不足,这成为英国接受马歇尔计划,允许西欧成为美国经济势力范围的重要原因。此后,源源而来的美国援助让伦敦人摆脱了饥寒交迫的威胁,伦敦的工业生产也超过了战前水平,然而一场梦魇悄然袭来。
  1952年12月,圣诞购物季刚刚开始,沉浸在经济高涨中的人们正在外出购物,伦敦连续5天出现厚重的雾霾,史称“伦敦烟雾事件”。女士们都戴上头巾,附近农场主们给牛罩上头套,但出现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症状的市民仍明显增多。12月5日到12月8日,伦敦市10万人生病,死亡4000人,这是英国历史上最严重的空气污染事件。英语中出现了一个新词组"killer fog"(杀人的雾)。幸存者回忆为“乌黑的、肮脏的、刺鼻的”雾霾,让室内也不能幸免,连歌剧院《茶花女》的演出也不得不因为观众根本看不见而中止。
  这次惨痛的事件,直接推动了1956年英国《空气清洁法案》出台,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空气污染防治法案。英国政府采取了推动家庭转向天然气等取暖,从大城市搬出火电厂等措施。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1956年、1957年和1962年,伦敦又发生了12次严重烟雾事件。1962年,伦敦仍有750人因空气污染死亡。由于法律得到严格的执行,1965年后,有毒烟雾才逐步销声匿迹。
  汽车尾气已成祸首
  雾霾的形成原因比较复杂,自然原因、工业污染、取暖供热、汽车尾气等因素所占的比例的计算比较复杂,而且要因时因地而定。但最近20年,重污染工业搬出市区,是世界大部分国家的普遍趋势,但是很多城市的空气质量并未得到改善,让人们有理由推断汽车尾气在空气污染中的比例正在加大。
  目前,中国消费了世界约45%的钢铁和约60%的水泥,节能和清洁措施的推广还需要时间并考虑成本,因此从总体上中国工业排放仍是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但是具体到规划比较严格、市区和近郊区高污染工业已经很少的城市,汽车尾气可能已经成为雾霾的主要来源。
  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前,首钢等高污染企业已经搬出了北京市辖区,奥运前后北京的空气质量已经有明显改善,但最近两年出现反弹,主要原因很可能是汽车尾气。截至2012年2月,北京市汽车保有量已经超过500万辆,每天增加机动车上千辆,全国14个城市保有量超过百万。目前,基本无污染的电动车的普及依赖政府的高额补贴,还需要时间。如果汽车的增势持续下去,雾霾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恐怕难以扭转。

1楼 0 0 回复
  • martion

    martion   |   当前状态:在线

    总积分:5074  2024年可用积分:0

    注册时间: 2013-07-25

    最后登录时间: 2019-12-19

    空间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martion   发表于 2013/12/12 16:10:52

    什么时候能还给我们一个绿色的环境

    2楼 回复本楼

    引用 martion 2013/12/12 16:10:52 发表于2楼的内容

总共 , 当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