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控制工程论坛网论坛 » 工业以太网 » 分享: 杜博士谈革命——不一样的工业4.0(一)

clovers

clovers   |   当前状态:在线

总积分:234  2024年可用积分:9

注册时间: 2010-06-25

最后登录时间: 2024-04-22

空间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分享: 杜博士谈革命——不一样的工业4.0(一)

clovers  发表于 2015/8/12 16:18:01      1508 查看 2 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机阅读

  “工业4.0”是德国联邦教研部与联邦经济技术部在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提出的概念,在欧洲乃至全球工业领域都引起了极大的关注和认同。各行各业都在热烈讨论着工业4.0,且见仁见智,观点不一。
  作为“工业4.0”的积极推动者和领导者,小菲家对工业4.0有着什么样的独特见解呢?今天的菲家讲台请听杜博士谈革命,不一样的工业4.0。

  如今,工业4.0无疑是行业中最有份量的名词之一,似乎昭示着一个具有突破意义的时代已经到来。在您看来,该怎样理解工业4.0的内涵呢?
  杜博士:自从2013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德国提出工业4.0这个口号后, 短短几年,工业4.0与已成为工业革命的代名词,许多专家对此作了充满想象力的描述和介绍,给我们工业领域的同行们展示了一个美好的前景,似乎一个具有颠覆性的工业革命真的来到了。
  同时各行各业的学术专家们又开始做了“创新式”的探索,开始学习、调研、总结、提高的认识过程,发表了许多前瞻性的文章,给了同行极好的借鉴和提示。一时又产生不少的新概念,如智能工厂、智能生产、数字工厂、智慧工厂、CPS 等等。纵说纷纭,各人从各种立场和领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真所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关于工业领域的话题的讨论从来没有这样吸引眼球,轰轰烈烈,热热闹闹。
  当我与德国政府人员、科技人员、企业管理人员讨论工业4.0时,大家也是激动万分,一致认为工业4.0是德国的创举,甚至非常自豪的讲工业4.0的德文“Industrie 4.0”原文已成为标准了。德国成为新一次工业革命的领导者。
  但是一谈到如何来搞工业4.0时,很多人就含糊不清了,一些大学的教授将一些互联网时代的时髦字样:大数据、云计算、信息安全、CPS等等凑在一起,然后又强调未来生产个性化的需要,提出了一个所谓工业4.0的远景,而政治家们也极力描述未来制造技术的个性化,如何将个人的需求通过工业革命来实现。
  而大多数企业家和技术人员,特别是中小型的企业都在将信将疑地听着这些理论家,政治家的演说,私下则在担忧自己企业发展的前途,思考着如何跟上这次工业革命的步伐,保持其在市场的地位,而不被同行所淘汰,但是真的想开发工业4.0的产品或技术的话,又没有任何的技术规范和技术指标,无处着手。
  台上讲的激动万分,回到家里,无法行动。出现了讲的多、干的少、写的多、做的少的现象。基本上大家多在观望之中。慢慢地我感到是将工业4.0回归本源的时机了,工业4.0的成功不在于口头上,而在于你的行动上。同时也是对“工业4.0的内涵到底是什么”给出回答的时候了。
  我认为工业4.0没有宣传产品,没有宣传实现工业4.0的技术和方法。仅仅运用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互联网概念,描述了工业发展的未来,同时在德国政府的亲自推动下成为了德国的国策。
  德国希望高举工业4.0的旗帜来重振德国工业精神,解决德国制造业面临的瓶颈和挑战,用德国的工业精神来实现工业4.0的未来。保持它在互联网时代的生产制造领域的领先地位。所以工业4.0的本质可以这样归纳:
  众所周知,工业4.0的概念是由德国率先提出的,而在此背景下,李克强总理正式签批了《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规划,堪称中国版的工业4.0构想。相较于德国的概念,“中国制造2025”有哪些新的特点呢?
  杜博士:是的,德国不仅提出了工业4.0的概念,同时也提出工业4.0实施的行动纲领。中国在政府的倡导下,也一直在积极地推动智能制造,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战略以及中国制造2025的宏伟规划;并且提出了互联网+的社会变革的国策。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发展纲要和企业转型升级的方案。但是由于中国与德国的工业发展的现状不同,形成生产链的结构不同,工业生态环境的不同使得中国与德国在进行工业制造业的改革时有三同与三不同。
  三同即:
  1)德国和中国一样都进入了互联网的时代。
  互联网思维改变了人类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社会的组织结构以及人类的交流通信的媒介等。这种形态的改变将直接冲击生产制造的业务模式,对制造业的结晶——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的管理或企业生命周期在互联网时代的映照起了决定性的颠覆性作用。制造业如何迎接互联网时代的挑战,是中国和德国同样需要面对的。
  2)德国和中国都处于制造技术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
  对于德国来讲,在目前的制造技术上遇到了瓶颈,妨碍了制造领域的大发展。除了创新及质量,德国遇到的还有速度和成本的挑战。而中国在如何提高质量和效率上也遭遇了很大的瓶颈,成为中国不能从制造大国转化为制造强国的根本问题。
  3)德国与中国都面临着如何保持其在国际制造业地位的挑战。
  德国遇到美国、日本等复苏本国制造行业的强劲挑战。美国掀起了工业互联网的浪潮,企图重振美国的制造行业,通过运用互联网的技术占领制造业的制高点。 日本大力开发机器人,成为机器人技术的强国。所以德国必须通过制造技术的改革成为世界上的制造超级强国。而中国在制造领域的人工红利受到第三世界国家的猛烈冲击,粗放性低效率的生产模式的后果大大妨碍了工业的持续发展,如何从一个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未来的关键。
  由于这三点相同点的存在,同时无论是中国宏图还是德国战略都将聚焦在生产机械制造模式的变革上。所以整体的中国制造2025的构思与德国工业4.0有同工异曲的感觉。但是中国与德国在制造行业的三个不同点使得在执行层面和运行层面有着不同的方法,其三个不同点为:
  1)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要解决的问题不同。
  简单的讲德国工业4.0是要解决生产制造模式的灵活性、自适应性的问题,从而降低产品的生产成本并加快生产制造的研发速度,以适应市场的需要,客户的需求,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而中国首要解决的问题是质量和效率的问题,通过精细化管理和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提高产品的质量的一致性, 同时提高生产的效率,节能减排更好地利用资源和管理资源。
  2)中国制造业与德国制造业产业链的不同。
  目前中国制造业无论在制造技术自动化还是在生产制造的管理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整个产业链从原材料、加工工艺、组装技术、检测打印技术到包装物流技术都没有像德国那样完善和齐全。自动化技术在各个领域应用程度不一致, 在生产技术管理上也没有德国那样成熟。特别是精细化的管理与自动化生产实现的关系的整合也刚刚在起步阶段。所以在制定中国制造2025时,对进行改革的深度和广度的规划要比工业4.0更加地深刻和完整。更多是商讨如何完整产业链,将高端装备、机器人和3D打印作为丰富生产制造产业链的重要环节。 同时充分利用我国在IT和信息行业的优势,加快工业化、信息化两化融合的战略方针,提高效率,提高质量,提高管理水平,实现从制造大国到制造强国的转变。
  而工业4.0更多的是如何延伸产品生命周期的前端和后端,产品开发的客户导向,快速响应及后端产品进入市场的服务链的产生。所以,提出数字化产品、数字化生产和数字化管理的三化规划。
  3)中国制造业与德国制造业的工业生态环境不同。
  更主要的是中国制造业与已有百年历史的德国制造业的生态环境有根本的不同。
  德国的制造行业90%以上企业属于家族式中小企业,这些企业几十年甚至上百年以上都在研究开发某一个产品,专业、专注于某一个领域,精益求精,不断开发创新性的新产品,成为各行各业的技术和产品的领军企业。这些是德国创新的主力军。同时又有一批系统集成商,系统架构商,将这些产品和技术整合成一个装置或系统,更有一些系统工程公司将这些系统根据客户的需求、市场的需求提供一个完整的系统解决方案。
  这种专业的元器件开发制造商、行业系统集成架构商和全方位的解决方案提供商三位一体的市场定位的结构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机械制造生产链体系。这种完整的工业生态结构避免行业间的无谓竞争,同时保持了各个公司在各自领域的领先地位以及持续发展的动力。
  而中国目前还没有形成类似的工业生态圈,当市场有了新的发展,产业有了新的机遇,许多公司会进行大跨度、跳跃性的转型,轻易地将多年的技术积累、人才的储备进行重组。比方,现在产生机器人热、3D打印机热,无疑会产生人为的价格竞争,破坏了工业生态的平衡, 使得产业不能得到持续的发展。 所以中国制造2025更强调地是顶层设计和顶层规划,利用市场计划经济的优势统一步伐,共同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进展。 最近国务院成立的中国制造2025工作组,直接由发改委马凯主任作为组长,来协调中国10个部委的工作和安排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谈了这么多,各位看官是不是对工业4.0有了新的理解,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且让咱们杜博士喝口茶润润嗓子,下周我们继续听杜博士谈革命。

1楼 1 0 回复
总共 , 当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