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纳税大户烟草业以3880亿元的工商税利再次登纳税榜榜首。据国家烟草专卖局(下简称"国家局")发言人张修连1月14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2007年,全国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同比增长25%,增长近千亿元。
这是五年来烟草业税利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也是烟草企业们对产品结构的调整、提升,对"中高档卷烟"的争夺所带来的结果。
对香烟上瘾的显然不只有烟民。国家财政是烟草行业最大的获益者,而政府一直努力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压力间寻找平衡点:既要对公民的健康负责,又不能挫伤一个拥有5000亿元资产、每年上交税收1000亿元以上的庞大产业的积极性。
"烟草税利"和"烟草危害"有如硬币的两面。虽然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都得出了基本结论:各国政府从烟草行业中获取的利益,不及政府因为吸烟导致疾病进行的公共卫生投入,但"烟草税利"的吸引力未见减少。
"油烟味"排行榜
包括2007年在内,烟草全行业5年时间实现工商税利1.32万亿元。烟草行业的工商税利,包括烟草行业卷烟生产和销售两个系统的税收和利润。在全国31家烟草工业企业中,上烟集团蝉联烟草行业纳税首富。
"去年,整个集团实现税利312亿元,同比增长25%。"2月22日,上海烟草集团办公室秘书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长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这包括集团总部,及兼并的北京卷烟厂和天津卷烟厂的纳税总和。
国家烟草专卖局经济研究所李保江说:"从2000年开始,全国烟草经济开始进入第三个发展周期,至今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国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由2002年的145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规模,年均增长超过20%。"
2007年9月发布的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2006年)中,上烟集团以246.8亿元的税利,纳税排名第六,红云和红塔分别是第八和第九位。百强席中,烟草工业企业就占据了71家,且纳税总额第一;
而2005年,红云集团位居第六,上烟集团名列全国第七;
2004年,共有35家烟厂上榜,其中,上烟集团和红塔集团纳税分别位居第三和第四位,烟草行业第一和第二位。
百强榜的前几位一直是石油化工企业,如大庆油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等。"烟草和能源行业,一直是我国税收的两大命脉和支柱。"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何振一说。
"油烟味"很重的各行业排行榜中,烟草业多年都是我国第一大财源支柱产业。
"整个烟草行业拥有5000亿元资产、6000万从业人员,每年给国家贡献近1/10的财政收入。"2月22日,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多年研究烟草的陈树勋告诉记者。
烟草税利的得益者还有地方财政。烟草的高税收由中央和地方共享,因此,不少省份和地区形成了名副其实的"烟财政"和"烟经济"。如云南,2003年,烟草利税实现381亿元,一度占到省财政收入的70%左右。
这样的结果,与我国推行的"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烟草专卖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在世界很多国家已取消烟草专卖制度的今天,中国仍继续着垄断经营。
"从1991年烟草专卖法颁布,到2005年,烟草行业实现税利累计1.67万亿元。按照当时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预算,这笔巨款约可建9座,或者按当时的投资额,可以建50条青藏高原铁路。"陈树勋认为,烟草行业投入产出短、平、快,经济效益好,烟草专卖法制定的初衷,就是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国家运用行政手段,来解决国家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去年初,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有关会议上如是说,"只要烟草税利每年还在1000亿元以上,烟草专卖制度就会继续存在。"业内人士称,"只有烟草行业的税利占国家财政比重低到2%-3%,比重呈下降趋势,烟草专卖制度才可能会被取消。"
逐利中高档烟
在税利增长驶上快车道,比去年增长近1个亿的同时,烟草行业的产销规模却增长不大。去年烟草行业产销量4200万箱,同比增长仅5%左右。张修连说:"这主要得益于烟草行业的战略重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
大量的烟草工业企业对中高档烟"上瘾"。新华社经济分析师徐云波称,这和前两个发展周期,中国烟草主要靠规模的扩大来提升税利水平,已有很大的不同。
国家局统计,截至去年末,全国具有法人资格的卷烟工业企业已减少到31家(高峰时达183家),卷烟生产牌号由2002年的1000多个已减少到170个左右。
2月21日,上烟集团营销中心品牌经理葛伟勇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去年,我们就砍掉了好几个品牌,包括北京卷烟厂和天津卷烟厂在内,共保留了12个品牌,还不排除进一步整合的可能。"
砍掉品牌,减少烟厂,留下来的烟草工业企业开始在产品结构提升上下功夫。
上烟集团形成了以"中华"为代表的大品牌战略,葛伟勇说:"保留下的品牌中,我们一个品系一个价位,如'大前门'定价在1.8-2.5元,'牡丹'3.5-4.5元,'红双喜'6-10元等。但是,以'中华'为代表的一类烟仍然是主体,价位在400-600元左右。"
去年,各大烟厂发力竞逐,使中国中高档卷烟市场硝烟四起。业内人士分析,已呈现出如优势品牌规模化、中档烟高档化、超高档烟发力进攻市场等特点。据有关资料统计,去年,一类、二类烟产销量同比增长30%,三类烟增幅20%以上,四类烟比往年略有增长,五类烟增幅同比有所下降。卷烟单箱利润已由原来的1万元,提高到1.4万元。
陈树勋说,这和国民经济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有业内人士称,未来10元/包的香烟,将是烟草消费的主力。葛伟勇则认为,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华东市场,40元/包左右则是主要消费。
对此,从去年1月1日起,国家烟草专卖局也对原来卷烟价类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如原来不含税调拨价50元以上是一类烟,现提高到100元以上。
控烟正反面
烟草税利虽高,背后还有更多数字的阴影。前不久,我国卫生部首次发布了<2007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烟民3.5亿、"被动"烟民5.4亿。世界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澳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烟草形成的利税收入是烟草造成的医疗支出的1/3左右。而卫生部的数据显示,从目前的情况看,最晚到2020年,烟害的医疗支出将超过烟草的利税收入。
陈树勋说,早在1985年,社科院承接了当时中国烟草总公司关于"我国烟草行业提高经济效益"的课题。作为课题组长之一的陈树勋,和其他专家一起历时两年,完成了<建立专卖税是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和解决烟草行业盲目发展的关键>的课题报告。
除了提出建立烟草专卖法,陈树勋另一个重要建议就是,对烟草寓禁于征,实行高税。如果税收留在地方政府作为财政收入,它是鼓励烟草盲目发展的根源所在。陈树勋建议,将烟草税改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大头归中央,才能达到寓禁于征的目的,即从宏观政策下手。后两项建议都得到落实。
陈树勋说,当时,烟厂还属地方的糖烟酒公司,后来划归中央。由于烟草对人体有害,国家税务部门制定了高税以不鼓励消费,不鼓励生产,但结果在高税利的诱惑下,各地都在盲目发展小烟厂。因此,既然是征收高税,税收大量要让国家拿走。
据悉,目前,国家正从三个方面来加强对烟草制品的控制。通过专卖制度停止对卷烟企业的审批,从源头上减少卷烟生产企业数量上的增加;改进卷烟制品的配方,减少卷烟制品中危害物质的含量;加入<控烟组织>,严格执行<控烟组织>的相关规则。
然而,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玉麟认为,在新的游戏规则下,政府将由既是烟草业的所有者又是烟草业的管制者的双重角色逐步变为单一的烟草业的管制者,"'发展'同样是一种瘾,对政府来说,这并不是件易事"。
1楼
0
0
回复
这是五年来烟草业税利增长最快的一年。这也是烟草企业们对产品结构的调整、提升,对"中高档卷烟"的争夺所带来的结果。
对香烟上瘾的显然不只有烟民。国家财政是烟草行业最大的获益者,而政府一直努力在两种截然不同的压力间寻找平衡点:既要对公民的健康负责,又不能挫伤一个拥有5000亿元资产、每年上交税收1000亿元以上的庞大产业的积极性。
"烟草税利"和"烟草危害"有如硬币的两面。虽然世界银行和世界卫生组织都得出了基本结论:各国政府从烟草行业中获取的利益,不及政府因为吸烟导致疾病进行的公共卫生投入,但"烟草税利"的吸引力未见减少。
"油烟味"排行榜
包括2007年在内,烟草全行业5年时间实现工商税利1.32万亿元。烟草行业的工商税利,包括烟草行业卷烟生产和销售两个系统的税收和利润。在全国31家烟草工业企业中,上烟集团蝉联烟草行业纳税首富。
"去年,整个集团实现税利312亿元,同比增长25%。"2月22日,上海烟草集团办公室秘书科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科长在电话里告诉记者,这包括集团总部,及兼并的北京卷烟厂和天津卷烟厂的纳税总和。
国家烟草专卖局经济研究所李保江说:"从2000年开始,全国烟草经济开始进入第三个发展周期,至今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全国烟草行业实现工商税利由2002年的1450亿元,增加到2007年的规模,年均增长超过20%。"
2007年9月发布的中国纳税百强排行榜(2006年)中,上烟集团以246.8亿元的税利,纳税排名第六,红云和红塔分别是第八和第九位。百强席中,烟草工业企业就占据了71家,且纳税总额第一;
而2005年,红云集团位居第六,上烟集团名列全国第七;
2004年,共有35家烟厂上榜,其中,上烟集团和红塔集团纳税分别位居第三和第四位,烟草行业第一和第二位。
百强榜的前几位一直是石油化工企业,如大庆油田、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等。"烟草和能源行业,一直是我国税收的两大命脉和支柱。"中国社科院财贸所研究员何振一说。
"油烟味"很重的各行业排行榜中,烟草业多年都是我国第一大财源支柱产业。
"整个烟草行业拥有5000亿元资产、6000万从业人员,每年给国家贡献近1/10的财政收入。"2月22日,中国社科院工经所多年研究烟草的陈树勋告诉记者。
烟草税利的得益者还有地方财政。烟草的高税收由中央和地方共享,因此,不少省份和地区形成了名副其实的"烟财政"和"烟经济"。如云南,2003年,烟草利税实现381亿元,一度占到省财政收入的70%左右。
这样的结果,与我国推行的"统一领导、垂直管理、专卖专营"的烟草专卖管理制度密不可分。在世界很多国家已取消烟草专卖制度的今天,中国仍继续着垄断经营。
"从1991年烟草专卖法颁布,到2005年,烟草行业实现税利累计1.67万亿元。按照当时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的预算,这笔巨款约可建9座,或者按当时的投资额,可以建50条青藏高原铁路。"陈树勋认为,烟草行业投入产出短、平、快,经济效益好,烟草专卖法制定的初衷,就是用法律的形式确定国家运用行政手段,来解决国家大量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去年初,国家烟草专卖局局长姜成康在有关会议上如是说,"只要烟草税利每年还在1000亿元以上,烟草专卖制度就会继续存在。"业内人士称,"只有烟草行业的税利占国家财政比重低到2%-3%,比重呈下降趋势,烟草专卖制度才可能会被取消。"
逐利中高档烟
在税利增长驶上快车道,比去年增长近1个亿的同时,烟草行业的产销规模却增长不大。去年烟草行业产销量4200万箱,同比增长仅5%左右。张修连说:"这主要得益于烟草行业的战略重组和产品结构的优化。"
大量的烟草工业企业对中高档烟"上瘾"。新华社经济分析师徐云波称,这和前两个发展周期,中国烟草主要靠规模的扩大来提升税利水平,已有很大的不同。
国家局统计,截至去年末,全国具有法人资格的卷烟工业企业已减少到31家(高峰时达183家),卷烟生产牌号由2002年的1000多个已减少到170个左右。
2月21日,上烟集团营销中心品牌经理葛伟勇在接受本报记者电话采访时说,"去年,我们就砍掉了好几个品牌,包括北京卷烟厂和天津卷烟厂在内,共保留了12个品牌,还不排除进一步整合的可能。"
砍掉品牌,减少烟厂,留下来的烟草工业企业开始在产品结构提升上下功夫。
上烟集团形成了以"中华"为代表的大品牌战略,葛伟勇说:"保留下的品牌中,我们一个品系一个价位,如'大前门'定价在1.8-2.5元,'牡丹'3.5-4.5元,'红双喜'6-10元等。但是,以'中华'为代表的一类烟仍然是主体,价位在400-600元左右。"
去年,各大烟厂发力竞逐,使中国中高档卷烟市场硝烟四起。业内人士分析,已呈现出如优势品牌规模化、中档烟高档化、超高档烟发力进攻市场等特点。据有关资料统计,去年,一类、二类烟产销量同比增长30%,三类烟增幅20%以上,四类烟比往年略有增长,五类烟增幅同比有所下降。卷烟单箱利润已由原来的1万元,提高到1.4万元。
陈树勋说,这和国民经济增长、消费水平的提高密切相关。有业内人士称,未来10元/包的香烟,将是烟草消费的主力。葛伟勇则认为,在以上海为代表的华东市场,40元/包左右则是主要消费。
对此,从去年1月1日起,国家烟草专卖局也对原来卷烟价类划分标准进行了调整,如原来不含税调拨价50元以上是一类烟,现提高到100元以上。
控烟正反面
烟草税利虽高,背后还有更多数字的阴影。前不久,我国卫生部首次发布了<2007中国控制吸烟报告>,报告显示,中国烟民3.5亿、"被动"烟民5.4亿。世界统计数据显示,在美国、澳洲等发达国家或地区,烟草形成的利税收入是烟草造成的医疗支出的1/3左右。而卫生部的数据显示,从目前的情况看,最晚到2020年,烟害的医疗支出将超过烟草的利税收入。
陈树勋说,早在1985年,社科院承接了当时中国烟草总公司关于"我国烟草行业提高经济效益"的课题。作为课题组长之一的陈树勋,和其他专家一起历时两年,完成了<建立专卖税是增加中央财政收入和解决烟草行业盲目发展的关键>的课题报告。
除了提出建立烟草专卖法,陈树勋另一个重要建议就是,对烟草寓禁于征,实行高税。如果税收留在地方政府作为财政收入,它是鼓励烟草盲目发展的根源所在。陈树勋建议,将烟草税改为中央和地方共享税,大头归中央,才能达到寓禁于征的目的,即从宏观政策下手。后两项建议都得到落实。
陈树勋说,当时,烟厂还属地方的糖烟酒公司,后来划归中央。由于烟草对人体有害,国家税务部门制定了高税以不鼓励消费,不鼓励生产,但结果在高税利的诱惑下,各地都在盲目发展小烟厂。因此,既然是征收高税,税收大量要让国家拿走。
据悉,目前,国家正从三个方面来加强对烟草制品的控制。通过专卖制度停止对卷烟企业的审批,从源头上减少卷烟生产企业数量上的增加;改进卷烟制品的配方,减少卷烟制品中危害物质的含量;加入<控烟组织>,严格执行<控烟组织>的相关规则。
然而,国家烟草专卖局烟草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王玉麟认为,在新的游戏规则下,政府将由既是烟草业的所有者又是烟草业的管制者的双重角色逐步变为单一的烟草业的管制者,"'发展'同样是一种瘾,对政府来说,这并不是件易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