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日情韵
不知是巧合还是先人的有意为之,秋加上一颗心则成了愁字。于是秋便于愁悲有了不解之缘,秋也成了思归感事之季。历代文人于此尤甚,随便一本古诗词,只要是与秋有关的,大都发出悲苦之声。
秋天是想家的时候。悲秋思归之诗俯拾皆是。“去岁潇湘重九时,满城寒雨客思归”(朱熹《九日天湖分赋》)。“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卢纶《晚次鄂州》)。还有那小时我们就熟背了的王维的《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些诗句都是作者客处异乡,或因佳节思乡或见秋景思乡,却都道出了思念亲人,渴望回家的殷殷情怀。何以人们总在秋天思归呢?一则秋季有仲秋、重九两个传统节日,节日里思归想团圆是自然而然的了。二则秋高气爽,碧空无垠,适宜极目远眺。观远处之景,又会让人想到迢迢之外的故乡,但总是望极天涯不见家。如此一来,佳节之喜,远就之妙都化作了思乡之愁,愁无可解,就诉诸笔端,于是成了这传颂千古的诗句。
秋天也是悲人感事的日子。正如《文赋》中所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嘉柔条于芳春。”秋意浓浓,黄叶飘零,满目萧瑟之景让人顿生凄凉之意。怀才不遇的文人视此则心有戚戚,于是浊酒频举,寸管狂挥,或借古讽今、或寓情于景,抒写自己的感受。借以浇胸中块垒,书心中怨怼。
此种诗文更是车载斗量,不可胜数。“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这是杜牧《齐山登高》里的句子。一生放浪不羁的杜牧看似过得洒脱自在,常喜依红偎翠与佳人作乐,但岂知他的人生是万分不如意。纵然才高诗俊,但又能怎样呢?滚滚红尘中能有几多乐趣,在这重阳佳节之时也只好一醉解千愁了。真正是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这是温庭筠借苏武出使匈奴之事所发的感慨。出发时正值壮年,人生的大好年华已经过去了才得以回来,可仍然没有让人心仪的职位,对着萧索的秋景悲哭像流水一样逝去岁月也是没用的啊!温庭筠是替苏武鸣不平还是为自己发牢骚真是难说。王勃在《滕王阁序》中更是借景抒情,痛惜自己的怀才不遇。“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它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呜呼!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上面这几位借秋而发的悲声或明或暗都是为自己鸣不平。但也有真正是全为他人而悲的。江淹《恨赋》中写道:“及夫中散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引,素琴晨张。秋日萧索,浮云无光。”竹林七贤之一的嵇康(字中散)可谓脱世拔俗,虽无端下狱,罪定极刑,但却神色无改,临刑之前一壶浊酒喝后,张琴奏起绝唱《广陵散》,曲罢摔琴赴死。才子薄命本已不堪,再加上中散如此之气概,更让人唏嘘不尽。江郎于是借浮云蔽日的萧索秋意来悲叹。
其实文人们不仅借秋悲人悲事,在其笔下秋天本身也有一种绵绵纠缠不清的愁绪。十七世纪的诗人张潮在《幽梦影》的论声中有:“春听鸟声,夏听蝉声,秋听虫声,冬听雪声。”鸟语动听,蝉声虽聒噪却也不失嘹亮,雪声则别具一番情味。独独虫鸣,唧唧复唧唧,似有若无,时断时续,惹人愁思。其论雨中有“春雨如恩诏,夏雨如赦书,秋雨如挽歌”。春雨稀少,泽及生灵,恰似恩诏;夏雨驱暑,送人清凉,正如赦书。而秋雨呢,不下则已,下起来就淅淅沥沥没完完了,真让人如听到挽歌般苦悲。其论风月中还有:“春风如酒,夏风如铭,秋风如烟,冬风如姜芥。”仍是绝妙之喻,而还是这秋,连风也如烟,而烟正似愁绪,丝丝缕缕,久久不绝。
看来秋与愁之缘真正是难解了,愁悲成了秋日情感的主旋律。尤其对多愁善感之人,如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