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来水、矿泉水、纯净水以及冰川水、山泉水等,只要符合生活饮用水卫生、饮用天然矿泉水等国家标准,一般都能满足人体健康的需要。
纯净水的制取除了蒸馏法外,目前较广泛应用的是用反渗透法制取。反渗透法即是将水加压通过孔径为0.0001微米的反渗透膜,颗粒直径大于此孔径的各种离子、分子及颗粒物均被阻于膜的一侧,透过膜的即为纯净的反渗透水。这样就将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除去,各种化合物、氯消毒副产物和其他有机物绝大部分也被去除,故可生饮,口感较好。但是将反渗透水作日常饮水,长期饮用,需要顾及的是:①长期饮用,减少了人体对矿物质和有益元素的摄入,尽管从饮水中摄入的矿物质量比从食物中摄入的要少,但对于某些偏食者或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从食物中摄取足量的矿物质的人来说,从饮水中摄入矿物质则是一重要渠道。如适量的氟化物能降低龋齿患病率,而我国大多数城市居民氟化物的摄入有一半以上来自饮水。反渗透水将原已不多的氟化物去除,对保护居民牙齿的健康是不利的。②反渗透水 PH值一般为6.0左右(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PH值为6.5-8. 5),略带酸性,而我们对长期饮用酸性水的健康效应尚缺乏研究。③ 反渗透水表面张力较小,对长期饮用之可能造成的人体反应目前也不很清楚。
鉴于上述情况,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曾于1997年召集有关饮水卫生方面的专家会议,讨论某商业集团提出的要向全国少年儿童推广反渗透水作为在校饮水并作为福利工程的意向。专家们认为,由于反渗透水长期作为日常饮水对人的生理功能影响尚不清楚,建议卫生部组织有关专业机构进行试验和调查研究,并建议卫生部暂不参与此项所谓的“福利工程”。因为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更应谨慎并加以保护。现在离这次专家会议已有3年,但对反渗透水的健康效应研究尚未见成果,故当时的建议仍有现实意义。这当然不是说反渗透水不能饮用,在通常摄入蔬菜、水果较多,营养较全面、合理的情况下,每天适量饮用还是可以的,特别是在饮水水源污染严重,采用高量氯消毒(氯与水中的有机物结合产生卤代烃、卤代酸等多种消毒副产物,这些化合物在高浓度时,有的有致癌和致突变作用)的地区,一时又无法改善水源水质时,饮用通过反渗透装置的纯净水就是一个暂时的比较好的选择。而在饮用水质较好的城市,如北京就没有这样的必要。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可放心饮用自来水。另外,家用反渗透水装置需要细心使用,要经常清洗消毒,否则弄不好会成为细菌、霉菌的污染源。
总之,不宜将反渗透水作为通常饮用水大量地长期饮用,婴幼儿及少年儿童尤应慎重。
1楼
0
0
回复
纯净水的制取除了蒸馏法外,目前较广泛应用的是用反渗透法制取。反渗透法即是将水加压通过孔径为0.0001微米的反渗透膜,颗粒直径大于此孔径的各种离子、分子及颗粒物均被阻于膜的一侧,透过膜的即为纯净的反渗透水。这样就将水中的细菌、病毒等微生物除去,各种化合物、氯消毒副产物和其他有机物绝大部分也被去除,故可生饮,口感较好。但是将反渗透水作日常饮水,长期饮用,需要顾及的是:①长期饮用,减少了人体对矿物质和有益元素的摄入,尽管从饮水中摄入的矿物质量比从食物中摄入的要少,但对于某些偏食者或由于某种原因不能从食物中摄取足量的矿物质的人来说,从饮水中摄入矿物质则是一重要渠道。如适量的氟化物能降低龋齿患病率,而我国大多数城市居民氟化物的摄入有一半以上来自饮水。反渗透水将原已不多的氟化物去除,对保护居民牙齿的健康是不利的。②反渗透水 PH值一般为6.0左右(我国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规定PH值为6.5-8. 5),略带酸性,而我们对长期饮用酸性水的健康效应尚缺乏研究。③ 反渗透水表面张力较小,对长期饮用之可能造成的人体反应目前也不很清楚。
鉴于上述情况,卫生部卫生法制与监督司曾于1997年召集有关饮水卫生方面的专家会议,讨论某商业集团提出的要向全国少年儿童推广反渗透水作为在校饮水并作为福利工程的意向。专家们认为,由于反渗透水长期作为日常饮水对人的生理功能影响尚不清楚,建议卫生部组织有关专业机构进行试验和调查研究,并建议卫生部暂不参与此项所谓的“福利工程”。因为少年儿童正处在长身体的时期,更应谨慎并加以保护。现在离这次专家会议已有3年,但对反渗透水的健康效应研究尚未见成果,故当时的建议仍有现实意义。这当然不是说反渗透水不能饮用,在通常摄入蔬菜、水果较多,营养较全面、合理的情况下,每天适量饮用还是可以的,特别是在饮水水源污染严重,采用高量氯消毒(氯与水中的有机物结合产生卤代烃、卤代酸等多种消毒副产物,这些化合物在高浓度时,有的有致癌和致突变作用)的地区,一时又无法改善水源水质时,饮用通过反渗透装置的纯净水就是一个暂时的比较好的选择。而在饮用水质较好的城市,如北京就没有这样的必要。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可放心饮用自来水。另外,家用反渗透水装置需要细心使用,要经常清洗消毒,否则弄不好会成为细菌、霉菌的污染源。
总之,不宜将反渗透水作为通常饮用水大量地长期饮用,婴幼儿及少年儿童尤应慎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