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息一经公布,“风电界一片哗然”。中科院电工所新能源室高级工程师陈振斌作了如此的介绍。
自19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风力发电开始在国外得到商业化应用。但是,和其他新能源一样,制约风电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是其价格过高。陈振斌说,十多年前,他开始参与风电场建设时,国内风电成本至少在每度1元以上。随着技术的进步和规模的增加,成本迅速下降,但目前的上网电价(含成本、利润和税收)仍需每度5毛多以上,相比之下,火电的上网电价一般为每度3毛多。
与火电价格相比,华睿集团中标的每度0.4365元仍然高出许多。但对国内风电业界而言,已经是前所未有的低价了。据说,参与如东风电场项目竞标的另几家企业,报价没有低于每度5毛的,有人甚至称如此投标是一个笑话。
有几位专家至今对华睿中标一事仍持有异议。他们认为,就如东风电场的资源状况来看,其发电成本当在每度5毛多以上,华睿在这个项目上肯定要赔本。有专家猜测,华睿此举可能有其它目的,比如跑马圈地。
至于华睿投标的个中详情,外界尚难以知晓。华睿江苏联能风电项目综合部经理吴晓红则认为,华睿之所以敢于报出低价,是志在必得,也是因为作为民营企业,体制灵活,可以较好地控制成本,这一点与国有企业不一样,“你看看国家电力公司,这次审计出了那么多毛病”。她还举例说,为如东项目投标做前期准备工作时,“别人住的是宾馆,呆个十天八天,我们租的是民房,非典期间一干就是几个月”。
不过,吴晓红也承认,华睿的价格确实挺低,困难很多,“但既然定了,就要做下去。现在我们谁也说服不了谁,那就看实践了。”
与一些业内专家有所不同的是,国家发改委能源所研究员、中国资源综合利用协会可再生能源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李俊峰对华睿中标持肯定态度。他对记者说,抛开华睿在如东项目上的具体报价不提,很多人认为华睿是突然冒出来的,但这家企业其实颇具远见,早在3年前,好多企业还在等着国家拿出风能资源数据时,它已经在自己动手测风了。
总部位于北京的华睿似乎不喜张扬,甚至没有建立自己的网站。根据该集团刊登在一家招聘网站上的招聘广告,它是以清洁能源为主业、房地产及高新技术开发为辅业的产业投资集团,自1996年涉足能源领域,已购并和投资建设了若干个大中型水电站和风电场。
去年5月22日,由国家发改委主持的如东风电场示范项目特许权协议和购售电合同正式签订。该项目预计投资近8亿,到今年年底首台机组即可并网发电。
一家民营企业为什么会对风电如此感兴趣呢?吴晓红说,现在搞风电的人还不多,大家基本在一个起跑线上,而“风电非常有前途,发展速度可能超过我们的想象”。
危机背后
去年夏天,从浙江到江苏,从山西到河北,中国电力再次告急!
这场始于2002年6月的电力供应危机席卷中国,有20多个省区市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拉闸限电”现象。据报道,在缺电严重的浙江等地,一些企业遭遇了“停二供五”(即每周停电二天,供电五天)甚至“停三供四”。
专家们称,造成这场电力供应危机的原因有很多,包括1998年以来一段时间内获准开工电厂项目减少,新装机容量落后于电力需求的增长;2002年国家取消发电用煤指导价后煤价不断上涨,“计划电”用不起“市场煤”,煤电价格之争影响火电厂正常生产;房地产业和汽车业等发展过快;等等。
就在这场公共危机愈演愈烈之时,已经有人开始担心电力过剩的问题了。截至2003年年底,全国电力装机容量为3.85亿千瓦。而国家发改委副主任张国宝在今年3月接受新华网采访时说,目前全国在建电力项目有1.3亿千瓦之多,其中今年要投产的有3700万千瓦,“当前缺电的局面极大刺激了投资建电的积极性,报来的项目达3亿千瓦,现在我发愁的不是建电厂太少了,发愁的是在短缺的时候建更多的电厂,说不定几年后又富余了”。
实际上,有专家预测,随着新建电厂的陆续投产,以及钢铁、水泥等高耗电行业发展速度的回落等,这场电力危机到明后年就有望得到缓解。与此同时,另一场更大的危机却正在酝酿之中。
新的危机是由电厂自身带来的。目前,火电发电量占全国发电量的80%以上,新建电厂也大多为火电项目。过度依赖煤炭这种化石燃料,可能为将来埋下祸根。一方面,关于中国煤炭的可开采能力,存在不同的说法。有专家分析认为,中国煤炭资源总量丰富,但有效供给能力明显不足,国土资源部则在去年6月宣称可以保证开采上百年。不管怎样,煤炭资源都是有限的,是不可再生的。另一方面,在中国,造成大气严重污染的主要原因是燃煤,而发电用煤占到了燃煤总用量的一半以上。还有人预测,二三十年后,中国的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很可能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温室气体排放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