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控制工程论坛网论坛 » 仪器仪表 » 静电力反馈微加速度计的吸合失效

xiao_xiao1

xiao_xiao1   |   当前状态:离线

总积分:9568  2025年可用积分:0

注册时间: 2008-03-21

最后登录时间: 2012-03-20

空间 发短消息加为好友

静电力反馈微加速度计的吸合失效

xiao_xiao1  发表于 2009/7/22 15:40:44      653 查看 0 回复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手机阅读

静电力反馈微加速度计的敏感质量与固定结构部分因静电力作用发生吸合失效,严重影响加速度计的可靠性。为根本解决吸合问题,分析了加速度计在开环、闭环的不同工作状恋下发生吸合的机理,推导出由静电力、机械刚度和止挡间隙等参数确定的3个稳定条件,用于判断吸合是否发生。实验证明了稳定条件是正确的。工程实际中,3个稳定条件可以指导此类加速度计的可靠性设计,通过选择合理的机械及电气参数,可以完全避免发生吸合失效。
关键词:微加速度计;吸合失效;稳定性;可靠性;静电力 

    对于静电力反馈微加速度计,其微机械敏感表头中的敏感质量与固定结构部分常发生吸合。使加速度计失效。
    已有的研究初步揭示了引起吸合的原因:1)表面效应使敏感质量与固定结构发生粘附。这种动、定结构在表面效应作用下的直接粘连,可通过在结构中加入如图1所示的止挡结构来解决。止挡限制了敏感质量偏移量,从而避免动、定结构发生大面积接触并粘连。2)在量程内,静电力引起吸合。文指出,以往对静电力负刚度ke的计算存在偏差,导致由稳定条件km>ke(km为弹性支承梁的机械刚度)得出的理论量程偏高。离心机实验中,输入远未达到量程极限就因稳定条件不满足而失稳发生吸合。


    针对上述原因,设计中采取了改进措施:1)敏感表头中设计了止挡结构;2)修正了静电负刚度的计算,在全量程范围满足稳定条件km>ke。
    离心机实验表明,改进后的加速度计能达到设计量程而不发生吸合失效。实验中也发现,加速度计开机上电瞬间,或正常工作中受一定强度的机械冲击,仍可能发生吸合失效,影响了可靠性。
    针对仍存在的吸合失效,作者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和实验研究,并得出彻底避免吸合的方法。

1 吸合原因的推断
   
加速度计在开机瞬间可能受到静电力冲击,在开环和闭环工作状态可能受到外界的机械冲击。如果未建立闭环反馈或反馈不能准确响应,冲击将使敏感质量(动片)偏离平衡位置,若冲击强度较高,就可能出现以下两种情形而导致吸合失效。
    1)加工误差导致实际的止挡结构失去限位作用,动、定极板接触,因表面效应而粘附在一起。
    2)动片撞上止挡结构,与止挡有小面积接触,表面粘附力不强,但动片所受静电力非回复力,且大小超过弹性支承梁的弹性回复力,使动片被静电力“吸住”贴于止挡上无法回复平衡位置。

2 吸合发生条件的理论分析
   
加速度计敏感表头的简化模型如图2所示。

    设动、定极板相对面积为S,动极板质量为m,平衡位置时其与定极板的间隙为d0,与止挡的间隙为ds,弹性梁的机械刚度为km,极板间电介质介电常数为ε,两侧定极板施加极性相反的直流偏压Vref相位相差180°的正弦载波Vcsinωt。动极板加反馈电压Vfb。载波幅值比Vref和Vfb小1~2个数量级,对静电力的贡献可忽略,故以下分析不考虑载波。

    下面按加速度计的三种不同工作状态来讨论式(2)的不同形式。


2.1 正常的闭环工作状态
   
由于处于深度负反馈状态,动极板被控制在平衡位置附近,|x|《d0,可近似为0,由式(2)得正常闭环工作状态下的静电力为

   
    比照机械刚度的定义,定义闭环状态下,静电力所致静电刚度为

   

    由式(5)知,Vfb随输入加速度加大而增大时,ke1也增大。若在满量程范围内以下条件均满足

    km>ke1.                 (6)

    这样,加速度计可以满量程正常闭环工作而不失稳发生吸合,称式(6)为第一稳定条件,也即是文中得出的稳定条件。


2.2  开环工作状态
   
此时,未建立闭环反馈,vfb=0,由式(2)得到开环状态下的静电力为

由式(8)知,ke2随x增大而增大,如他图3所示。

    可以看出,当x大于临界值xcr时,不再满足km>ke,若止挡设计在ds2位置,则动极板将撞上止挡结构发生吸合。相反,若止挡设计在ds1位置,则在x的可能取值范围内,均满足条件

    加速度计开环工作时一定不会吸合失效。称式(9)为第二稳定条件。
    由式(8)和(9)可知,Vref取值增大,图3中ke2的曲线将左移,不利于满足第二稳定条件。也表明,对于有止挡的加速度计,Vref由零开始增大,开环下受足够强度冲击,将由不发生吸合过渡到发生吸合,其间必有临界Vref值。这也是设计3.2节实验的依据。


2.3  闭环工作时受冲击,动极板偏离平衡位置
   
加速度计闭环工作时,若所受冲击的强度或频率超过加速度计量程或频带,因反馈力不足或闭环系统未能准确响应,使动极板严重偏移甚至撞上止挡,此过程动极板所受静电力仍由式(2)确定。
    极限情况是动极板撞上止挡后吸合:此时Vfb为饱和输出Vfb-max,由电路中运放的最大输出决定,动极板的位移由止挡间隙决定,x=ds,代入式(2),可求出此时的静电力

    吸合时,静电力必大于弹性梁的机械回复力,由此得出,闭环时受冲击不发生吸合的条件是

称式(11)为第三稳定条件。
    图4显示了参数Vref、Vft-max取不同值时,Fe-cf/ds随ds在(0,d0)内的变化情况(图中Vref<Vrefz,Vfb-max1>Vfb-max2)。Fe-cf/ds随ds增大而增大,ds大于某个临界值,式(11)将不再满足,加速度计闭环状态受较强冲击会发生吸合。增大Vref取值,降低饱和反馈电压Vfb-max,均利于满足第三稳定条件。

    值得说明,第三稳定条件保证了加速度计闭环工作时经受任何冲击不发生吸合。而工程实际中,加速度计在特定工作环境中所受冲击的强度和频率都是有限度的,只要不超出量程和频带范围,即使第三稳定条件不满足,加速度计也能可靠使用。
    设计时,如以上3个稳定条件都能得到满足,则可以彻底避免加速度计发生吸合失效。
    影响3个稳定条件的机械及电参数较多,进行加速度计设计时应综合考虑,选取合适的参数值。
    以止挡间隙ds的选取为例作简单说明。假设其余参数已确定,根据3个稳定条件得出ke1、ke2Fe-cf/ds与ds的关系如图5所示。其中ke1取加速度输入达到满量程时的值。
    由图5知,止挡间隙的取值在区间(O,ds1)内选取,可以保证同时满足3个稳定条件。

3 实验验证
   
验证实验选用了两种自行设计的梳齿式加速度计,参数见表1。设计时已考虑了满足第一稳定条件,离心机实验表明两种加速度计均能达到设计量程。证明第一稳定条件是成立的。

3.1 无直流偏压的开环冲击实验
   
验证是否发生第2节中第1)种情形所述的动、定齿直接接触粘附。实验时,加速度计开环工作,不加直流偏压,式(1)中Vref、Vfb均为零,因此动极板不受静电力。对样表施以约60g的机械冲击,由开环输出判断是否发生粘附失效。理论计算表明,对Ⅰ、Ⅱ型敏感表头的冲击分别大于42g、49.5g,动片的偏移量就将超过动、定齿间隙。
    共对4只加速度计分别进行了多次实验,筛选出未发生粘附的1#、2#、3#,作为后面实验用的样品。本实验证明了这3只加速度计的止挡结构起到限位作用,避免了动、定齿直接粘附。


3.2 不同直流偏压的开环冲击实验
   
验证是否存在第二稳定条件所预示的临界直流偏压,使样品在受冲击时发生吸合失效。
    加速度计开环工作,由低到高选取不同的Vref值,每个取值下,对样品进行多次强度约为60g的机械冲击,通过开环输出观察是否发生吸合失效,直至找到临界Vref值。实验结果见表2。

    可以看到,不同Vref下,冲击造成的最大输出基本相同,约7.2V,低于电路的饱和输出电压8V,表明止挡限制了动片的最大位移。当Vref=2.65V时,冲击使动片撞上止挡并吸合,表明2.65V为临界的Vref,第二稳定条件不再满足,根据式(8)、(9),可估算出敏感表头的实际止挡间隙ds,各实验样品的临界Vref及ds估算值见表3。

    由表3数据知,估算出的止挡间隙值均小于动、定齿间隙,说明止挡结构起到了限位作用。1#、2#样品的估箅值与设计值非常接近,而3#样品相差较大,这是因为敏感表头Ⅰ的加工工艺误差小,Ⅱ型敏感表头的加工误差则大得多。实验结果与由第二稳定条件推导的结论相符。


3.3 闭环冲击实验
   
本实验要检验样表闭环工作时受冲击是否出现吸合,与由第三稳定条件得出的推断进行比较。分别取不同的直流偏压,闭环状态下进行多次冲击,强度约30g,观察是否发生吸合,实验结果及由第三稳定条件得出的临界止挡间隙ds-cr见表4,ds-cr均比4.2中测算出的实际值小,故本实验条件下3只样表都不满足第三稳定条件,闭环状态下受冲击将发生吸合。实验结果证实了这一推断。

4 结  论
   
本文较深入地分析了静电力反馈微加速度计发生吸合失效的机理,并推导出不同工作状态下判断是否吸合的3个稳定条件,可以解释研究中出现的各种吸合现象,也得到了验证实验的证实。这3个稳定条件对于静电力反馈微加速度计的可靠性设计具有参考意义,设计时通过选择合理的机械及电参数,满足稳定条件,可以避免吸合失效的发生。

 
1楼 0 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