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一 名词解释
本规范用名词 | 解 释 |
导体绝缘允许最高持续工作温度 | 电线、电缆在其布线的任一位置上,其绝缘可在长期的持续工作情况下,不受严重损坏地承受的最高温度 |
导体绝缘允许短路极限温度 | 电线电缆在短时间的短路电流作用下,不降低其绝缘性能,能承受的允许最高温度 |
导体载流量 | 导体在给定条件下运行时,其稳定工作温度不超过规定值的最大负载电流 |
约定动作电流 | 在约定时间内能使继电器或脱扣器动作的规定电流值 |
约定熔断电流 | 在约定时间内能使熔体熔断的规定电流值 |
电气装置 | 用于某一目的,性能互相配合的若干电气设备的组合 |
固定式设备 | 牢固安装在支座(支架)上的设备,或用其它方式固定在一定位置上的设备 |
移动式设备 | 工作时移动的设备,或在接有电源时能容易地从一处移至另一处的设备 |
手握式设备 | 正常使用时要用手握住的移动式设备 |
Ⅰ类电气设备 | 除靠基本绝缘防止电击外,还将易触及的外露可导电部分连接到PE线上,当基本绝缘失效时,外露可导电部分一般不致带危险电位的用电设备 |
外露可导电部分 | 平时不带电压,但故障情况下能带电压的电气装置的容易触及的外露可导电部分 |
装置外可导电部分 | 不属电气装置组成部分的可导电部分 |
等电位联结 | 使各外露可导电部分和装置外可导电部分电位基本相等的电气连接 |
电气隔离 | 为防电击将一电气器件或电路与另外的电气器件或电路完全断开的安全措施 |
安全超低压 | 用安全隔离变压器或具有独立绕组的变流器与供电干线隔离的电路中,导体之间或任何一个导体与地之间有效值不超过50V的交流电压 |
保护线(PE线) | 为防电击用来与下列任一部分作电气连接的导线: 1.外露可导电部分; 2.装置外可导电部分; 3.总接地线或总等电位联结端子; 4.接地极; 5.电源接地点或人工中性点 |
中性线(N线) | 与电源的N点连接并能起传输电能作用的导体 |
保护中性线(PEN线) | 具有PE线和N线两种功能的导体 |
接地故障回路阻抗 | 通过接地故障电流的回路内的阻抗,计算此阻抗时,回路始于接地故障点,终于接地故障点 |
故障电压 | 发生接地故障时,外露可导电部分或装置外可导电部分对地呈现的电压 |
三相四线制 | 是带电导体配电系统的型式之一。三相指L1、L2、L3三相,四线指通过正常电流的三根相线和一根N线,不包括不通过正常工作电流的PE线。本章所规定的TN-C、TN-C-S、TN-S、TT等接地型式的配电系统均属三相四线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