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所指的手机支付,是指现场支付(也叫近程支付),现场支付是需要支付介质的,由于手机支付的特殊性,现场支付必须使用非接触方式,目前广泛使用的是基于RF(Radio Frequency 射频)的技术,射频技术需要天线来接受信号并获得能量(介质有源除外)。
RF按应用频率的不同分为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UHF)、微波(MW),相对应的代表性频率分别为:低频135KHz以下、高频13.56MHz、超高频860M~960MHz、微波2.4G,5.8G,RF的频段和读写距离以及传输速度均有关,频率越高,读写距离越长,传输速率越高,传统的观点,用于支付的频段是13.56MHz,读写距离是0-10厘米(太近不方便,太远容易误读),公交一卡通等均采用这种方式,Token卡也是这样,但应用到全卡模式(与SIM卡绑定)时就出现了问题,一个是需要在SIM卡上做一个感应天线,同时由于手机SIM卡通常在电池后面,电池有一定厚度而且电池和机壳均有屏蔽左右,因此普通的RF技术不能用于手机的全卡支付。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全卡支付需要关注如下几点:
1、感应天线的位置
2、感应天线和SIM卡的连接方式
3、用于实现支付功能的IC芯片的位置
国内最早出现的是由智能卡厂商握奇主推的SimPass技术,但本人并不认为SimPass 是一项可大规模使用的方式,表面上看,它似乎迎合了各方面的要求,比如不需要改造终端,不需要定制手机,是基于sim卡的一体化方式,能支持ota,也因此,simpass是目前国内试点最多的技术(据不完全统计,有10次左右),但实际上,这种技术在很多方面都有局限性,因此,所有的基于SimPass的手机支付试点基本上都是失败的,因为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不准备过多提及SimPass,因此,我首先说说SimPass技术。
simpass实际上是一种通过IC芯片C4、C8触点的双界面卡技术,工作频率是13.56,SIM卡后面拖一个可折叠的感应天线,绕开电池后贴近手机的后盖,这种技术的不足体现在如下方面:
1、感应天线和SIM(UIM)卡的触点是“永远的心痛”,因为手机用户有时会把电池拿下来充电以及换SIM等,这样就必然会影响触点的可靠性,而且把电池拿下来后,还要把天线卷上去,操作比较繁琐,折腾过几次之后,估计没有人愿意把电池拿下来充电,这样岂不是这些手机的电池都变成了Apple的电池?要知道Apple的电池是Apple最受人诟病的部分。
2、虽然SimPass不需要定制手机,但并不是所有的手机均能用,后盖是金属的不行(因为屏蔽厉害),后盖很紧的不行(因为天线有一定厚度),SIM卡槽位置不合适的也不行(因为天线不能卷)
3、SimPass利用了SIM卡的C4和C8两个触点,按照国际标准,这两个触点是保留进行高速数据传输的,虽然目前没有什么影响,但谁知道这两个触点什么时候会用到呢,就象现在的平板电视,虽然目前的电视信号还不是标清,但商城里面不是FullHD的电视就不好卖,谁愿意失去未来呢?
4、SimPass只支持被动读取模式,无法实现NFC支持的主动读取以及无线数据通讯,也不象RFSIM,可以实现不同距离的支付和管理应用,比如NFC手机之间可以互相交换名片,但SimPass就不行了
上述不足的前两项使得SimPass目前很难商用,后两项则使这项技术没有发展前途,总之一句话,我认为SimPass技术先天不足。
1楼
0
0
回复
RF按应用频率的不同分为低频(LF)、高频(HF)、超高频(UHF)、微波(MW),相对应的代表性频率分别为:低频135KHz以下、高频13.56MHz、超高频860M~960MHz、微波2.4G,5.8G,RF的频段和读写距离以及传输速度均有关,频率越高,读写距离越长,传输速率越高,传统的观点,用于支付的频段是13.56MHz,读写距离是0-10厘米(太近不方便,太远容易误读),公交一卡通等均采用这种方式,Token卡也是这样,但应用到全卡模式(与SIM卡绑定)时就出现了问题,一个是需要在SIM卡上做一个感应天线,同时由于手机SIM卡通常在电池后面,电池有一定厚度而且电池和机壳均有屏蔽左右,因此普通的RF技术不能用于手机的全卡支付。
从技术的角度来看,全卡支付需要关注如下几点:
1、感应天线的位置
2、感应天线和SIM卡的连接方式
3、用于实现支付功能的IC芯片的位置
国内最早出现的是由智能卡厂商握奇主推的SimPass技术,但本人并不认为SimPass 是一项可大规模使用的方式,表面上看,它似乎迎合了各方面的要求,比如不需要改造终端,不需要定制手机,是基于sim卡的一体化方式,能支持ota,也因此,simpass是目前国内试点最多的技术(据不完全统计,有10次左右),但实际上,这种技术在很多方面都有局限性,因此,所有的基于SimPass的手机支付试点基本上都是失败的,因为在后面的内容中,我不准备过多提及SimPass,因此,我首先说说SimPass技术。
simpass实际上是一种通过IC芯片C4、C8触点的双界面卡技术,工作频率是13.56,SIM卡后面拖一个可折叠的感应天线,绕开电池后贴近手机的后盖,这种技术的不足体现在如下方面:
1、感应天线和SIM(UIM)卡的触点是“永远的心痛”,因为手机用户有时会把电池拿下来充电以及换SIM等,这样就必然会影响触点的可靠性,而且把电池拿下来后,还要把天线卷上去,操作比较繁琐,折腾过几次之后,估计没有人愿意把电池拿下来充电,这样岂不是这些手机的电池都变成了Apple的电池?要知道Apple的电池是Apple最受人诟病的部分。
2、虽然SimPass不需要定制手机,但并不是所有的手机均能用,后盖是金属的不行(因为屏蔽厉害),后盖很紧的不行(因为天线有一定厚度),SIM卡槽位置不合适的也不行(因为天线不能卷)
3、SimPass利用了SIM卡的C4和C8两个触点,按照国际标准,这两个触点是保留进行高速数据传输的,虽然目前没有什么影响,但谁知道这两个触点什么时候会用到呢,就象现在的平板电视,虽然目前的电视信号还不是标清,但商城里面不是FullHD的电视就不好卖,谁愿意失去未来呢?
4、SimPass只支持被动读取模式,无法实现NFC支持的主动读取以及无线数据通讯,也不象RFSIM,可以实现不同距离的支付和管理应用,比如NFC手机之间可以互相交换名片,但SimPass就不行了
上述不足的前两项使得SimPass目前很难商用,后两项则使这项技术没有发展前途,总之一句话,我认为SimPass技术先天不足。